中國倣冒品越來越巧妙,日企苦惱

2023/12/01


      中國企業對名牌商品和工業産品的模倣越來越巧妙。不僅品質提高到可以媲美真貨的水準,就連品牌起源的故事都開始仿傚。這些企業使用細微或巧妙改變後的商標等,抓住了智慧財産權的漏洞。受侵害方企業難以通過訴訟解決。專家指出:「有必要儘早採取應對措施」。

    

店面做的很像亞瑟士(ASICS)正規店的倣冒品店(北京市內,2018年)

          

      1809年瑞士,母親為前往戰場的Winfried先生製作的包是該品牌的起源。因其強韌耐用,還被採用為軍需包——以「SWISSWIN」的品牌名經營箱包的企業借助猶如歐洲老字號一般的故事,在電商網站等進行宣傳。不過,推出這一品牌的實際是總部位於福建省的一家中國企業。

    

      這家中國企業在當地的工廠原本負責瑞士品牌威戈(Wenger)的OEM(貼牌生産)。但最遲在2019年左右,該企業開始自行銷售標誌類似於威戈的「十字」的箱包,還開始在宣傳中採用猶如是瑞士企業的故事。負責威戈方面的智慧財産權保護的律師松永章吾指出,「雖然與瑞士無關,卻在形象上搭便車」。

     

    

      威戈方面于202210月以商標權受到侵害為由,向東京地方法院起訴了這家中國企業的日本子公司,要求賠償損失並停止銷售商品等。法院將於202312月作出判決,但松永律師認為「這將是困難的裁決」。法院認定商標相似性的門檻很高,即使一些消費者認為「相似」,也不一定會被認定為侵權。

   

      事實上,這是威戈第2次起訴這家中國企業。威戈在2019年也以商標權侵害為由,向東京地方法院提起訴訟,2021年在智慧財産權高等法院獲得勝訴判決。但隨後,中國企業開始使用細微改變設計的標誌,威戈不得不再次提起訴訟。此次即便勝訴也很難解決問題,反而可能陷入更加困難的境地。

  

      這家中國企業的日本子公司在接受《日本經濟新聞》採訪時,通過代理律師回應稱「因存在爭議,不予置評」。另一方面,這家中國企業總部的網站則強調稱「入選福建省企業100強」等。

  

      過去,中國的倣冒品生意以「便宜無好貨」的劣質山寨産品為主流。但是,近年來,通過貼牌生産等方式直接學習原創品牌的設計和技術的企業推出高品質「倣冒品」,並實現業務增長的現象。另外,隨著技術實力提高、特殊材料等的採購變得容易,這也成為東風。這些企業註冊與正品相似但略有不同的商標等,在規避法律責任方面也下足了功夫。

  

      「品牌劫持」

 

      「簡直就是‘品牌劫持’」,在亞瑟士(ASICS)智慧財産權部負責品牌保護的經理乾真範氣憤地説。該公司也一直為受到中國的倣冒品侵害而苦惱。倣冒方一般都採用註冊與正品略微變更的商標、銷售與正品設計極為相似的産品這種巧妙的手法。

  

      據説,亞瑟士的調查員在北京市內的一家倣冒品店裏聽到的話甚至讓他懷疑自己的耳朵。這位調查員一進店聽到的就是「歡迎光臨亞瑟士」。雖然店門口招牌上掛著別的品牌名,店員卻堂而皇之地向進店顧客自稱「亞瑟士」。


     

      隨著中國2014年施行新《商標法》,商標的審查時間縮短,申請激增。倣冒知名品牌的申請(冒名申請)被批准的事例也在增加。乾真範表示「2022年有50件,向中國有關部門提出了對申請的異議」。

  

      除了商標之外,以亞瑟士為例,公司的歷史和對國際活動的贊助等花費漫長時間的品牌培育歷程也被倣冒公司盜用並用於宣傳。可以説,這是一種連創業的「心」都要拿走的手法。

  

      由於很難直接進入消費者的視線,因此並不顯眼,但實際上汽車零部件的倣冒品侵害也很嚴重。有觀點指出,日本製造零部件的倣冒品正在被用於轉向純電動汽車(EV)帶來的新市場競爭。

  

      2023年初夏,日本汽車零部件企業阿爾卑斯阿爾派(ALPSALPINE)的智慧財産權部長中村麻紀,在中國的電商網站上發現了與自身企業官網發佈的汽車電子零部件圖像一模一樣的圖像。經調查發現「銷售的中國企業甚至申請了專利和實用新提案」(中村部長)

  

      日本企業也存在漏洞

  

      日本Owls Consulting Group(東京都港區)的推算顯示,2022年日本企業因倣冒品等(專利侵權産品除外)遭受的損失額約為5.8萬億日元。其中一半以上的約3萬億日元被認為與汽車零部件相關,其中大部分是中國製造。

  

    

      Owls Consulting Group 的代表羽生田慶介指出:「汽車零部件不是直接模倣商標等,以‘日本某公司製造’等名義銷售的例子很多」。由於日本企業在中國的專利申請並未全面涵蓋細小的零部件,因此倣冒侵害容易擴大。

  

      阿爾卑斯阿爾派的中村部長表示:「過去,經常借助申請行政救濟來解決。但這一次,必須使用一切可用的手段來應對,包括侵犯專利和圖像的著作權、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日本企業方面的危機感也日趨增強。

  

      在中國倣冒品企業製造的汽車零部件中,有些産品的品質已經與日本製造的産品不相上下。即使損失擴大,也有必要通過中國國內的訴訟展開維權,日本企業將不得不面臨艱難的應對。

  

      居住在中國、熟悉智慧財産權領域的美國律師道下理惠子表示:「在倣冒企業獲得資金實力和市佔率後再採取對策將為時已晚」。她指出:「如果發現違規行為,要求行政部門查處和訴訟等應在較早階段進行。如果是規模較小、缺乏資金實力的企業,這些措施會構成很大的打擊力度」,強調了儘早採取行動的重要性。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瀨川奈都子、相模真記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