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大國的危機
2014/04/17
已開發國家中,製造業佔國內生産總值(GDP)的比率保持在20%以上的只有德國和日本等幾個國家。美國和英國從1990年代後期開始走上脫工業化道路。
不過,近幾年,德國企業的大規模投資也開始轉向海外。比如,戴姆勒把小型車生産中心轉移到了匈牙利,寶馬決定增強美國工廠産能。德國不僅人工費高,能源價格的上漲也十分明顯。作為歐洲強國的德國對此也頭疼不已。
「關於傳統製造業,被中國等亞洲國家的企業趕超只是時間問題。所以我們正在探索一條不會被亞洲企業趕超的其他道路」,德國機械工業聯盟(VDMA)對「4.0」的目的做了這樣的説明。
「4.0」還面向外國企業打開大門,吸引瑞士大型重電機廠商ABB等加入。德國貿易投資振興機構表示「希望擁有技術實力的日本企業也加入進來」,因此另一目的是借此吸收外資,提高國家整體的經濟水準。
「原本就在設計和工程領域具有優勢的德國,現在又要重新定義製造業的應有形態,以攻佔潛在增長市場。日本製造業再不能再這樣無所作為了」,一位日本機械廠商德國子公司的社長語氣凝重地説。
另一個製造業大國——日本雖然也通過IT技術提高了生産效率,但這些舉措大多局限於一家企業或者一個行業內部。而德國則是大型企業跨行業聯手、在德國所有産業領域推進改革,這種嘗試對日本也很有啟示作用。
(加藤貴行 法蘭克福)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