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機器人産業走錯了路?
2015/01/26
熟悉機器人的索尼電腦科學研究所的北野宏明所長説:「無人機的時代將要到來」。理由很簡單,他指出「模倣人類行為的機器人可以被人類代替,因此需求是有限的;而可以做出人類無法做到的事情的機器人,其需求是無限大的」。
瑞士聯邦理工學院蘇黎世分校的拉法埃洛·丹特雷亞(音譯)在無人機領域先行一步。他所開發的無人機依靠4個螺旋槳在空中自由飛行。此外,他還是一家機器人創業公司的聯合創始人,該公司已被美國亞馬遜(Amazon.com)收購。其技術正在給亞馬遜的提供物流支援。
大多數日本以外的機器人企業都是在依靠軍事需求積累技術的基礎上,抓住市場需求不斷成長的。美國iRobot公司的清掃機器人「Roomba(倫巴)」以及美國Intuitive Surgical的手術輔助機器人「達文西」都是很好的例子。中國也在不斷開發警用的機器人。
日本也開始了面向市場需求的開發工作。在福島,日立製作所和東芝等為核電站的廢棄作業開發出30餘種機器人,它們都發揮著作用。很多相關企業正在不斷開發護理用機器人。世界機器人技術人才輩出的機器人世界盃足球錦標賽(RoboCup)也于約20年前在日本起源。日本機器人開發的功底將接受考驗。
(多部田俊輔)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