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電腦正在拖日本製造業後腿

2019/09/29


       日本國內工廠在物聯網(IoT)大潮中動作遲緩。原因之一是數十萬台早已停止支援服務的老舊電腦仍在運作。這些電腦與生産設備緊密關聯,如果更換新機,有可能引發無法預期的停轉。但放任不管容易成為駭客攻擊的目標,如何應對成為當務之急。

 

       在位於千葉縣松戶市的電腦專修店「PC Expert」, 有大量來自日本各地的舊款電腦委託修理。該店每個月接到的諮詢超過100件。店內擺滿了仍在使用「Windows 95」等老作業系統的電腦。

 

       大企業也在給老電腦「續命」

 

       記者前去採訪時,店內正在修理一家大型高爐企業的煉鋼起重機終端。由於液晶顯示器發生故障,無法用於控制設備,因此對零部件進行了整體更換。該店的代表董事森田達也透露,不僅是中小製造業,就連汽車領域等的大企業也找我們想辦法給老電腦續命。甚至還有企業送來了30年前的配備5英吋軟碟的電腦。

 

照片為PC Expert店內正在修理的電腦

 

       日本國內電腦市場由於特殊需求而興盛。原因是美國微軟公司將在20201月停止對Windows 7系統的支援。日本電子資訊技術産業協會(JEITA)的數據顯示,日本20194~6月的電腦出貨量為217萬台,同比增長36%

 

       而PC Expert生意紅火,反映出作業系統比Windows 7更老的電腦仍在採取續命措施的同時繼續使用的實際狀況。儘管沒有準確統計數字,但已經停止支援服務的老式電腦被認為僅日本國內工廠裏就超過數十萬台。

 


 

       1980年代以後電腦走向普及,開始在許多工廠裏承擔操控設備的工作。

 

       但電腦的使用年限為4~5年,而生産設備大都可以使用數十年。日本機械工業聯合會(JMF6月發佈的生産設備保有期限實況調查顯示,引進使用至今已超過10年的設備佔到62.4%,超過30年的佔19.1%

 

       受制於更新費用

 

       一般説來,工廠裏存在設備一旦投産就儘量維持系統構成不變的傾向。這是因為重視設備的穩定運轉。如果草率地只更新用於控制的電腦,一旦因控制軟體不能正常工作等故障導致設備停轉,將會造成巨大的經營損失。

 

       將生産設備和電腦一起更新需要數千萬日元規模的投資,企業很難做出這樣的決定。相比之下,修理電腦只需數十萬日元。如此一來,已到使用壽命而仍未退休的老舊電腦不斷增加。

 

       短期來看,湊合繼續使用似乎有一定合理性。但由於長期推遲更新,老舊電腦正在成為各種問題的溫床。

 

       尤為嚴重的是阻礙了物聯網的引進。在使用老舊電腦的生産一線,即使想給生産設備安裝感測器等來分析運轉狀況,也大都不是很順利。因為電腦作業系統已經落後,很難防範駭客攻擊。過了支援期限的作業系統即使發現安全漏洞,原則上也不再修復。日本網路安全對策企業LACIoT技術研究所主任木田良一表示,隨便接入網際網路是很危險的

 

       2017年爆發的勒索病毒「WannaCry」就是鑽了這個空子。一直沒有修復漏洞而繼續使用的電腦被感染,本田等企業的工廠一度被迫停産。

 

 

       從最新的調查中也可以看出日本引進物聯網的動作遲緩。日本總務省「2018年通信利用動向調查顯示,已經同時引進物聯網和人工智慧(AI)或只引進其中之一的製造業企業僅為16.6%

 


 

       KDDI的子公司SORACOM看到了這方面的商機。該公司提供的服務使用專用通信線路,可在與企業內部網路等隔離的環境下引進物聯網。包括製造業以外的企業在內,簽約數到6月已經突破100萬。

 

       不過,即使在獨立環境下也不能保證萬無一失。進行維護作業等需要插入外部U盤時,仍有可能感染病毒。早日告別老舊電腦才是最可靠的對策。

 

       財務和銷售管理系統也過時

 

       因繼續勉強使用舊電腦而拖累業務的情況不僅僅是工廠的電腦。財務和銷售管理等企業的主幹業務的IT系統也由於陳舊而成為嚴重課題。

 

       日本資訊系統用戶協會(JUAS2017年的調查顯示,8成日企仍在使用陳舊的主幹業務系統,超過7成企業回答稱已經成為數位化的障礙。據悉經過多次修復之後,系統變得複雜,如果引進人工智慧等最新技術,很容易發生問題。

 

       陳舊的主幹業務系統還不斷蠶食企業的IT預算。資訊系統用戶協會的調查還顯示,企業有8成的IT預算是用於現有系統。

 

       日本經濟産業省推算稱,如果企業繼續使用陳舊的主幹業務系統,到2025年將會造成最高約12萬億日元的經濟損失,將其定義為「2025年懸崖。實現系統的現代化已成為一項緊迫課題。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島津忠承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