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製造被「老衰工廠」拖下神壇?
2018/11/27
日本企業的違規質檢問題近來問題不斷。繼鋼鐵和汽車之後,液壓設備生産商KYB被爆出吸震裝置質檢違規。為何要捏造屬於品質根基的檢測數據呢?仔細查閱速霸陸(SUBARU)和日産汽車等公佈的相關調查報告書,一個共同點隨之浮現。那就是因設備老化和人手短缺而導致的「老衰工廠」這一現實。
「由於廠房和空調的老化,進行燃效與廢氣檢測之際不滿足濕度標準,檢查員只能糊到府縫,通過電熱水壺的蒸汽來調節濕度」(速霸陸)
「將鋁製品的檢查不合格品篡改為合格後供貨,是因為實施再檢查的保管空間只能佔用1天」(三菱材料集團)
從律師等調查的各企業的報告書中浮現出的是與此前以「品質」為最大優勢的「日本製造」的形象相去甚遠的真實狀況。
各企業持續利用老化的設備實施質檢。招致約10萬輛召回的速霸陸旗下群馬製作所的質檢廠房建於1960年代。而日産的?木工廠的廢氣試驗室的空調也是1977年安裝的。
被忽視的日本國內工廠
日産合併銷售額的6成來自海外,而速霸陸7成來自海外。這些企業以屬於主要搖錢樹的海外為中心展開新增投資,另一方面,日本國內工廠則一直採取不斷翻修的做法。據日本經濟産業省統計,從反映新設後經過年數的「設備年齡」來看,大企業與上世紀90年度相比增至1.5倍。
一方面,對人才的投資也被忽視。日産自陷入經營危機的1999年以後,在現任會長卡洛斯·戈恩的領導下果斷進行裁員,「(日本)國內技術員陷入了短缺」(報告書)。
面臨人手不足,又要應付交貨期,因此不斷出現違規行為。KYB的檢查員總計為8人,一度以1個人的狀態處理作業。Kayaba System Machinery的社長廣門茂喜表示,「拆解不符合標準的産品加以修正,需要5個小時」,因沒有人手的剩餘而走向了篡改數據。
日本的製造業企業一直將國內工廠定位為「母工廠」,通過一線的「持續改善(Kaizen)」來徹底提高生産效率,並將經驗傳授給海外工廠。但是,如果在勞動成本低廉的新興市場國家建成最先進工廠,日本國內的競爭力將下降。與作為標桿的海外工廠相比,日本國內生産將消失的危機感已開始在一線出現萌芽。
製造一線的扭曲
日産在比較各國工廠的産能和勞務成本等的基礎上確定生産基地。在旗下品牌「March」的製造從追浜工廠(位於神奈川縣橫須賀市)轉移至泰國工廠之際,多餘出來的技術人員很多被派遣到海外。
2017年10月被爆出篡改鋁製零部件數據的神戶製鋼所也面臨同樣的狀況。一位員工作證稱,「如果銷售額下降,工廠存在不得不停工的風險」。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