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佔優的半導體材料起源於河邊染坊

2021/08/03


      關西的核心和中小化學廠商有很多涉足了日本佔有優勢的半導體材料領域。這些企業的起源要追溯到19世紀後半期在關西發展起來的纖維産業。回顧歷史,雖然遇到了纖維産業的衰退和環保問題,但也浮現出一批順應時代變化生存下來的企業。

 

 

      有很多關西企業在半導體産業的上游具有影響力。比如在半導體加工使用的「感光材料」原料領域全球份額佔有7成的大阪有機化學工業,發源於和歌山縣、從事感光材料原料的本州化學工業,以及老牌代工企業三寶化學研究所等。核心和中小廠商一直以少量多品種生産其他企業難以倣造的高性能産品。

 

      記者從三寶化學總務部部長大鹿達生那裏聽到了一個意外的説法,「本來這些企業是聚集在大阪府和和歌山縣的河邊,從纖維的染料工廠開始的」。

 

      18世紀初,東西橫跨大阪的大和川實施了治水工程。治水後留下的土地混有砂土,不適合種植水稻,因此發展起了棉花栽培。1882年,由渋澤榮一等主導,大阪紡織(現東洋紡)在大阪市成立。大阪被比喻成英國的紡織産業聚集地,被叫做東洋的曼徹斯特。製造染料需要大量水,因此染料廠商都聚集在大和川及流經和歌山市中心的和歌川沿岸。

 

      三寶化學也是1950年成立的學生服黑色染料廠商。隨著戰後需求猛增而不斷發展,1980年代左右還開始涉足藥品原料等,推進多元化發展。日本纖維産業從1970年代開始在與中國的價格競爭中落敗,已經沒有發展空間。

 

      但藥品原料業務也未能如願發展。大型製藥企業決定將工廠轉移到印度,「新藥開發的需求沒有了,舒適的工作沒有了」,三寶化學社長捫垣和美回顧道。19701980年代的環境污染問題更是雪上加霜。三寶化學總務部部長大鹿達生説,由於企業將廢水排入河流,河下游被染成了紅色。日本政府和自治體的環保規定也越來越嚴格,各染料企業被迫轉變業務。

 

      三寶化學將目光轉向了感光材料的原料。契機是1980年左右,當時的董事在學會上結識了大型感光材料廠商。雖然半導體相關的銷售額僅佔到總銷售額的12成左右,但投入了一半以上的研發人員。捫垣社長説:當時想儘快樹立新的業務典型

 

      纖維與半導體,看似是不相關的行業,其實染料與感光材料原料的分子結構接近。染料的「重氮」化合物具有與光發生反應的性質,與使用光加工半導體的感光材料相似。三寶化學從1960年代就開始涉足印刷用的感光材料,也有製造經驗。


 

      目前在感光材料原料方面佔有優勢的大阪有機化學從1950年代就開始代工合成纖維材料。隨著纖維産業的衰退,該企業不斷自主研發産品,後來半導體需求增加,從2010年左右開始擴大了相關業務。大型半導體材料廠商住友化學的起源之一就是1910年代開始在大阪市生産的日本染料製造。

 

      現在的半導體材料性能越來越高,廠商訂製生産成為主流。品質條件嚴格,需要管理成本,因此少量生産難以盈利。三寶化學社長捫垣和美指出,能滿足台積電、三星及英特爾等廠商要求的「只有日本的中小廠商。雖然日本企業的半導體不敵國外企業,但在材料領域一直保持競爭力。

 

      大阪有機化學的創始人故鎮目達雄經常説:「必須始終製造新産品」。不追求短期盈利,而是要不斷努力製造出客戶現在就想要的産品。日本中小企業的精神一直支撐著今天的半導體産業。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佐藤遼太郎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