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底片要做「醫藥界的台積電」
2021/11/24
富士底片控股向醫藥品的生産外包模式(CDMO)累計投入6000億日元,正在展開攻勢。在半導體産業,「設計」和「製造」的分工深化,半導體代工企業台積電(TSMC)崛起。而在醫藥品産業,同樣的分工將進一步推進,CDMO業務有望大幅增長。瑞士的龍沙(lonza)等企業在這一領域領跑,而富士底片將借助具備優勢的原材料生産技術,瞄準「醫藥界的台積電」的寶座。
「要憑藉富士底片的技術實力取勝,押注CDMO業務」,富士底片控股社長後藤禎一6月底決定,對生物醫藥CDMO業務的投資增加900億日元。自2011年涉足該業務以來,一直將其作為增長領域的關鍵而展開投資,今後還將踩下油門。
所謂CDMO(Contract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指的是,除藥品製造之外,還從製藥企業承接開發階段使用的臨床試驗藥的製造和生産流程的開發等訂單。據調查公司Research and Markets預計,CDMO市場規模到2024年將增至2410億美元,比2020增加約5成。在日本企業中,除了富士底片之外,包括AGC和JSR等具備材料技術優勢的化學與材料廠商等跨界企業在內,新競爭者相繼湧現。
![]() |
水準分工也在醫藥品行業普及
在醫藥品産業,水準分工也在擴大,原因何在呢?其一是治療手段的多樣化。過去新藥開發的主流是能夠化學合成的低分子化合物,但後來治療手段日趨多樣化,包括抗體醫藥、細胞醫療和基因治療等在內,製藥企業的新藥開發和行銷的難度隨之提高。
另一個是開發難度提升。與低分子藥品相比,採用蛋白質和生物原料的生物醫藥品的開發難度更高。生産時也需要專用的培養設備,耗費鉅額的投資和大量時間。
開發新藥被認為通常需要10年左右,失敗的風險也非常大。藥企專注於在研究室裏從零開始發現候選藥物的研究,而推動臨床試驗和量産化等的領域交給CDMO,這樣的經濟合理性正在提高。日本國內的大型藥企表示,「希望將經營資源集中於新藥開發和行銷」。
實際上,藥企剝離製造環節的動向已經相繼出現。瑞士大型藥企諾華(Novartis)8月將基因治療藥的美國生産基地出售給日本AGC。英國阿斯利康也于2020年6月將美國工廠出售給AGC。
生物醫藥增長推動CDMO的發展
CDMO之所以被視為增長領域,是因為隨著生物醫藥市場的擴大,新藥與開發、製造環節的分離被認為會進一步加強。英國Evaluate的統計顯示,全球生物醫藥市場規模到2026年度將達到5515億美元,比2021年度增加約5成。
![]() |
有分析認為,作為主要從業者的生物新藥新創企業大部分都缺乏設備投資的餘力,對CDMO的依賴會加強。日本瑞穗證券的高級分析師森貴宏指出,「醫藥品廠商正在降低複雜且先進的生産技術的投資優先級。在生物醫藥領域,今後分工將進一步取得進展」。
不過,環顧全球,在屬於增長領域的生物CDMO領域,瑞士龍沙、德國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和南韓的三星生物製劑(Samsung BioLogics)等三強擋在前面。3家企業合計份額(按産能計算)達到約7成。尤其是三星,依靠充裕的資金實力,正在增強産能。目前投資約1600億日元,建設新工廠,預計到2022年産量將增加7成。三星還具有進一步增強産能的構想。
富士底片和AGC等起步晚的日本企業的勝算在哪呢?關鍵是具有優勢的生産技術。
富士底片新技術將抗體産量提高至3倍
富士底片將於2023年在英國的基地引進高效製造高純度抗體的新生産方式。這是新開發出來的名為「連續生産」的方式,在連續投入培養基等的同時,使培養和提純工序並行推進,連續提取抗體。據悉從培養到提純工序連續運作的生産方式是世界首創。
![]() |
富士底片將於2023年在英國基地引進「連續生産」方式 |
抗體醫藥指的是採用作為生物免疫系統之一的抗體的藥品。首先要培養用於製造抗體的細胞,然後提取抗體並進行提純。生産工序需要進行溫度管理、排除雜質等嚴格的品質管理,課題是如何降低成本和實現大量生産。
目前CDMO領域主流的「批量生産」是在培養和去除雜質的病毒過濾等提純工序中,按工序從容器中提取生成物,之後再轉向下一個工序。在培養工序,為了使細胞繁殖,需要從小培養皿逐步轉移至大培養皿。每個工序都需要取出生成物。
另一方面,「連續生産」方式的生産效率更高,能獲得純度更高的抗體。由於能連續生産,不需要此前那樣大規模的培養皿,能減少約7成的設備投資。生産成本也能降低3成左右,而能獲取的抗體數量提高至此前批量生産的3倍。
「連續生産」需要對連續培養進行整體管理的精密控制,同時提純工序也需要先進的提純技術和裝置。由於採用多達批量生産30~40倍的大量培養基,製造成本較高,此前未能積極引進。
富士底片為了推進連續培養,新開發了降低成本的培養基。運用在薄膜等其他行業積累的設備設計技術,開發了支援連續生産的生産設備,構建了連續生産系統。
富士底片的生物CDMO事業部部長、副社長石川隆利自信地表示,「新生産技術將改變規則,能瞄準頂尖地位」。富士底片正在與多家大型藥企推進洽談,力爭到2024財年(截至2025年3月)使CDMO業務的營業收入增至2020財年(截至2021年3月)約2倍的2000億日元,之後力爭實現年率20%的增長。
日本JSR瞄準小眾領域,AGC專注於地産地銷
相對於借助新生産技術追求規模的富士底片,JSR則要在小眾領域一決勝負。JSR將發揮2015年收購的美國KBI的技術,KBI在多品種少量生産方面具有優勢。JSR今後將提供在罕見病和為每個人提供最佳治療方法的「個性化醫療」領域應對細緻訂單的服務。
JSR的執行董事、生命科學事業部長提姆·羅利(音譯)表示,「不打算在産量上與龍沙和三星競爭。要把能生産的産品的複雜性作為賣點」。JSR預計生命科學業務到2024年度前的年均增長率將達到約20%。
AGC將通過藥品的地産地銷尋找出路。該公司正為了能在日本生産基因細胞治療藥而籌建基地。AGC此前在義大利和美國收購工廠,公司執行董事、生命科學事業本部長小室則之表示,「CDMO屬於本地産業。希望構建日本藥企也能在本地輕鬆推進代工的環境」。
![]() |
AGC正在歐洲、美國和日本擴大生物藥品的産能(照片為2021年從諾華收購的美國工廠) |
台積電不受反覆上演繁榮與蕭條的「矽週期」影響,以長期視點展開投資,發展為世界最大的半導體代工企業,總市值躍居半導體行業最高。醫藥行業也像半導體行業那樣推進分工,在此背景下,日本企業要贏得「醫藥界的台積電」的寶座,需要持續投資和提高生産技術。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為廣剛、茂野新太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