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電梯廠商在中國發力中低端産品
2022/02/15
日本電梯企業正在調整業務體制。近期,日立製作所計劃將台灣的大型企業收為全資子公司。此外,三菱電機將於4月重組以電梯為中心的樓宇系統業務,全面涉足生産、銷售和維護。這些日本企業瞄準的是深度挖掘世界最大市場中國。將加深當地子公司和自身業務之間的合作,力爭進一步擴大盈利基礎。
![]() |
永大的電梯工廠 |
花3年時間將永大收為全資子公司
子公司台灣永大機電工業將成為日立的全資子公司。日立此前持有永大機電已發行股權的逾7成,但隨著在2021年11月的永大臨時股東大會上通過議案,日立將取得剩下的近3成股份。經過當局批准,預計到2022年4月前後完成手續。永大針對日立將其收為全資子公司表示對兩家企業來説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日立於1966年在永大成立之後不久便展開業務合作,一直維持合作關係。2019年曾想要取得全部股權,實施了TOB(公開要約收購)。但當時的TOB低於預期,完成後的出資比例包括間接持股在內僅為4成,之後分階段取得股票,到2020年掌握了過半數。自TOB啟動過去約3年,終於為全資子公司鋪平了道路。
另一方面,三菱電機4月將承擔電梯開發、生産和銷售的樓宇系統業務,整合到主要涉足維護服務的核心子公司三菱電機BULIDING TECHNO-SERVICE。公司名稱將改為「三菱電機Building Solutions」,轉向從開發到生産、銷售、維護一條龍涉足的體制。銷售額按2020財年(截至2021年3月)的單純相加計算約為4000億日元,員工約為1.3萬人。
日立在一體化運營上領跑
電梯業務主要分為新設備的安裝和維護這2項。三菱電機1954年設立BULIDING TECHNO-SERVICE,後來維護部門獨立出去,以新裝和維護的分工體制拓展業務。但是,採用同樣運營形態的日立於2014年改為一體化運營,三菱電機也在2019年開始討論。在此前的體制下,存在並未將維護經驗充分應用於新産品設計等弊端,「如果堅持分工模式,今後難以實現增長」,三菱電機的專務執行董事松本匡指出。於是決定重組。
日立和三菱電機這兩家企業瞄準的是在世界最大的中國市場強化基礎。據悉,中國的電梯新裝需求佔到世界的一半以上。三菱電機預測稱,2020年度到2025年度的年均增長率將達到6.6%。份額首位是日立,三菱電機也是優勢企業之一。
日本企業以高端産品為主,但在中國,近年來「西子」和「康力」等當地企業迅速增長。今後為了保持穩固的立足點,強化與中國廠商競爭激烈的中低端機型、以及拓展以內陸為中心的三四線城市成為關鍵。
![]() |
在此背景下,日立認為永大是今後增長不可或缺的拼圖之一。永大在中國大陸以中低端機型為主。日立樓宇系統公司的社長光富真哉強調,「收為全資子公司後可以統一採購零部件。首先在成本方面有望取得明顯的協同效應」。此外,他表示「為了擴充産品線等,已開始展開深入的討論」,將進一步加強合作。
在中國加快擴大維護服務
要提升盈利能力,如何推廣維護服務也成為重要的因素。中國的維護專業公司較多,與日本不同的是,電梯企業的維護比率較低。從自身電梯的維保合同簽約率來看,日立和三菱電機均僅為5成左右。在中國安全意識提高的背景下,日立樓宇系統的社長光富表示「增長空間巨大」,尋求開拓需求。
日立和三菱具有優勢的是遠端監控和預防維護等能發生企業特有經驗的領域。三菱電機專務執行董事松本強調,通過業務重組「將易於在海外推廣在日本國內積累的維護經驗」,對於在中國等地擴大維護服務顯示出積極態度。
圍繞中國的房地産行業,中國人民銀行2020年夏季出台了被稱為「三條紅線」的房地産融資監管政策。以此為契機,市場的不確定性加強,恒大集團的債務違約危機動搖了房地産市場。
不過在行業內部,大多數觀點認為實際需求今後仍將保持堅挺。三菱電機樓宇系統海外事業部的部長森日出樹表示,今後的電梯市場「雖然將放緩,但市場仍將增長」。不過,不僅是當地企業,與美國奧的斯全球公司(Otis Worldwide)、芬蘭的通力公司(Kone)和瑞士迅達控股(Schindler Holdings)等世界巨頭的訂單競爭也在激化。對於此前在中國構建牢固業務基礎的日本企業來説,打造新的盈利模式也不可或缺。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福島悠太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