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隼鳥2號」宇宙之旅背後的企業
2014/11/28
![]() |
「隼鳥2號」在小行星採集標本的示意圖(JAXA池下章裕 提供) |
在討論隼鳥2號計劃時負責作出評價的北海道大學教授圦本尚義表示,「準確採集樣本只是合格線。在小行星與地球之間往返已經在第一代就完成了」。
「隼鳥」第一代於2003年發射,在小行星「絲川」上採集了微顆粒物,2010年6月返回地球。由於引擎等的故障,曾被擔心無法返回,但最後完成了在地球和小行星之間往返的目標。不過,採集的岩石只有極少數量,以至於肉眼難以看到。
「隼鳥2號」採集樣本的目標是100毫克,遠遠超過第一代。在抵達小行星之後,將在1年半時間裏停留在小行星的周邊,在找到能採集充足數量的岩石等的地點之後,再確定著陸地點。
在推動這項計劃取之際,日本企業的作用也非常大。
三菱重工開發了控制探測器姿態的裝置。第一代曾發生燃料洩露,因此將大幅調整配管等的焊接方法,以期取得成功。
從小行星採集岩石和沙子的裝置由住友重工業負責。對第一代進行了改良,使之更容易採集沙子等,同時儲藏箱也由2個增加至3個。此外,IHI旗下子公司IHI AEROSPACE 製造了裝入岩石等樣本的特殊密封艙。在返回地球之際,從探測器中彈射出來的密封艙的速度將達每秒12公里,為了保證降落傘確實打開,提高了設備的可靠性。
NEC負責機體的製造。將交貨期縮短至2年半,只有一般人造衛星的約一半,實現了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要求的飛行性能和通信技術等的較高標準。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