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調查:東大被清華反超

2018/07/13


  日本各大學的研究能力下降越來越明顯。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以國內外209所大學為對象計算各自的創新能力,東京大學在學術論文的「産出效率」方面被中國的清華大學反超。而日本的大學與歐美知名大學的差距仍未縮小。在前沿研究領域,日本與海外的人際網日漸縮小,創新的土壤也愈發貧瘠。

  

  日本經濟新聞與荷蘭大型學術出版機構愛思唯爾(Elsevier)、日本自然科學研究機構的小泉周特聘教授合作,計算了日本國內97所大學以及海外21個國家和地區的112所知名大學的「大學創新能力指數」。

 

  

  除了學術論文篇數和研究人員的實力之外,還比較了被引用數量較多的論文比例(研究品質)與每名研究人員的重要論文篇數(論文的産出效率)。

 

  從東京大學的數值可以看出日本代表性研究機構的弱點。2012~2016年,東京大學的學術論文篇數比10年前的2002~2006年進一步增加,躋身於繼美國哈佛大學和美國史丹佛大學等之後的前十名。但2012~2016年東京大學的論文産出率下降至第94位。

 

  最近10年的主要變化是中國清華大學的崛起。2002~2006年,東京大學在所有指標上都佔優勢,但到2012~2016年,清華大學在産出率上反超。競爭格局發生了戲劇性的改變。

 

  未能跟上時代

 

  日本的大學怎麼了?「沒能充分跟上網路時代」,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名古屋大學教授天野浩如此表示。在美國,谷歌和Facebook等崛起,大學也一直在應對産業結構的變化。清華大學在人工智慧(AI)的論文引用數方面躋身世界前列,將重心放在前沿研究上。

 

  日本的大學正在從國際性的知識網路中掉隊。在時任首相中曾根康弘的提唱下,日本於1989年啟動了生物研究的國際項目。在接受支援的研究者中,有27名諾貝爾獎獲獎者。

 


 

  「獲得資助的日本人幾乎已不存在」,作為項目負責人的東京大學特聘教授廣川信隆表示。資助條件是與他國研究人員的共同研究。日本人與海外研究人員合作的情況減少,廣川敲響了警鐘:「無法獲得那些論文中沒有的最新知識」。

 

  日本政府一直在採取向研究人員引進競爭機制等舉措,但招致了糟糕的事態。學術界不再重視研究主題的選擇,年輕研究人員的待遇變得不穩定,導致年輕人更傾向於短時間內出成果的小規模主題來增加論文篇數。

 

左為清華大學,右為東京大學

 

  如果研究能力繼續全面下降,日本的大學將被企業拋棄。

 

  豐田拋棄日本的大學

 

  豐田為了開發自動駕駛關鍵的AI技術,到2020年將投入5000萬美元,與大學推進共同研究。豐田的合作夥伴是美國史丹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豐田表示,「在尋找世界最高水準的研究夥伴時,我們發現的是美國的大學」。日本文部科學省官員感嘆:「日本的大學已經不被理睬了」。

 

  從此次調查中,也能找到恢復創新能力的啟示。在研究品質上,超過東京大學、躍居日本國內首位的是首都大學東京。

 

  該大學34歲的副教授水口佳一由於在超導物質研究上取得了成果,被認定為在學校內只有4人的先導研究人員。月收入增加2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17萬元)。在進行具有競爭力研究的16個中心,外國研究人員超過30%。

 

  東京大學也將採取無期限雇用年輕研究人員等舉措,副校長小關敏彥表示,「5~10年後將有所改善」。向有潛力的年輕人提供舞臺,幫助其提升實力,似乎是日本各大學邁向重生的第一步。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