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因編輯嬰兒誕生的啟示

2019/01/23


      安藤淳:中國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對受精卵施以人為改變遺傳資訊(基因組)的基因編輯技術、在世界範圍內首次使嬰兒誕生一事似乎屬實。中國新華社報導稱,廣東省的調查組確認了雙胞胎的出生。2018年11月賀建奎宣佈消息時過於唐突,內容有很多不明確之處,一直受到質疑。事實上,同樣的事情在日本等國任何時候發生都不足為奇。在應對遲早都會迎來的「那個日子」的意義上,有必要詳細對賀建奎的行為等進行一番回顧和確認。

       

在香港舉行的國際會議上發表演講的中國南方科技大學的賀建奎副教授(kyodo)

   

    賀建奎對患有愛滋病的男性和健康女性之間通過體外受精誕生的受精卵進行基因編輯,並將胚胎移植到女性的子宮內,使之生下了雙胞胎。目的是通過對受精卵進行基因操作,避免愛滋病毒進入細胞內,消除嬰兒的傳染風險。2018年11月在香港舉行的國際會議上,賀建奎表示根據嬰兒父母的強烈希望,為防止疾病而實施基因編輯,並取得了成果,對於實施這一案例「感到自豪」。

  

    但是,這個試驗被批評為欠斟酌。因為此次採用的名為「CRISPR-Cas9」的基因編輯技術仍然很新,很可能存在使基因在預想之外的部位産生出乎意料的改變的風險。雖然通過基因編輯使之不傳染愛滋病是好事,但有報道認為,這將更容易患上瘧疾。另一方面,如果改變屬於生殖細胞的受精卵的基因,其影響將傳給子子孫孫,難以阻擋。即使之後認為試驗「失敗」也為時已晚。另外,在防止父親的愛滋病感染給孩子方面,按目前的技術只要通過精子清洗等措施即可基本有效地實現,並不需要特意實施基因編輯。

 

      據稱,此次的基因編輯嬰兒沒有經過倫理審查等嚴密的程式,違反中國的科研方針,因此賀建奎被解除了大學的職務。還有報道曾稱其一度被拘,或許將不會再次出現在公眾面前。賀建奎在國際會議上發表演講之際表示,誕生「基因編輯嬰兒」的過程和結果已匯總為論文,向專業雜誌投稿。但是,關於引發如此爭議的論文,可以想像出版社方面會以「將被追究倫理觀」為由拒絕發表。廣東省的調查組沒有透露試驗的詳細情況,相關數據也存在被埋沒的可能性。

    

    2018年11月香港舉行的國際會議上,當會場陷入一片混亂之際,英國知名生命科學研究所——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研究小組負責人羅賓·洛夫爾-巴奇呼籲稱「請大家安靜,認真傾聽他(賀建奎)的主張」。其想法是,即使在安全方面和倫理方面存在嚴重問題,既然已經完成了試驗,就希望作為科學家審視試驗內容,找出問題和課題。如果全面調查出生的嬰兒的基因組,可在一定程度上得知將來可能發生哪些異常,亦或是幾乎不需要擔憂。如果存在問題,還可以匯聚全世界的智慧,探索解決方法。

       

    或許,我們並不可能在沒有任何詳細資訊的情況下,對孩子在今後20年、30年的成長作壁上觀。雖然必須充分顧及個人隱私,但如果無法擺脫意想不到的疑難病風險,必須做到能迅速伸出援手的準備。發現風險本身還可能成為避免今後輕易重覆相同試驗的一種威懾力。

       

      在生命科學領域,中國的相關法規尚未完善。雖然沒有走到出生這一步、但對人類受精卵進行基因編輯這一世界最早的報告也是2015年出自中國中山大學團隊。之後,通過基因編輯、在受精卵的階段防範疾病於未然的各項研究得到推進。一方面,基因編輯嬰兒在日本也並非不可能出現。相反,如果考慮到體外受精的實施件數居世界首位這一情況,可以説日本在任何時候出現基因編輯嬰兒都不足為奇。

 


    日本産科婦人科學會等匯總的數據顯示,在日本國內,約18人中有1人通過體外受精誕生。在不孕症治療診所,向卵子注入控制生成能量的線粒體等、對生殖細胞施加某種操作的嘗試已經啟動。在人體達到一定年齡後,如果進行體外受精,由於卵子的老化和精子活力的問題,成功率將隨之下降,因此醫療一線的醫生等拼命研究能否加以改善。日本不少醫生和研究者也對受精卵的基因操作充滿興趣。

 

      CRISPR-Cas9技術實施起來被認為很簡單,使用市面上銷售的實驗器材的話,恐怕連高中生也能操作。因此,在經常經手受精卵的日本診療所等,發生在父母的強烈要求下,對受精卵進行編輯並誕生胎兒的類似賀建奎的案例也並非不可思議。日本在法律上禁止將經過人為操作(包括基因編輯)的受精卵送回母體,使胎兒誕生的臨床研究。但是,日本並不存在取締醫生作為治療行為的一環而人為操作受精卵的法律。與日本不同,法國、德國和英國等國存在無論是研究還是治療層面均嚴格限制對受精卵進行人為操作的法規。

   

      但是,對於未來完全禁止受精卵的基因編輯,存在不少慎重觀點。這是因為不少人人為,如果明知胎兒一出生就身患疑難疾病,並且原本在受精卵階段就能治癒的話,還是應該保留基因編輯的可能性。一方面,對於改變容貌和提升運動能力等按照父母喜好改寫基因的「設計嬰兒」,持支援態度的專家寥寥無幾。不過,一旦受精卵的基因編輯被「解禁」,將多大程度應用於設計嬰兒,多大程度應用於治療疾病?作為現實問題將難以明確區分。

   

      在醫療界,例如1978年世界上首位試管嬰兒路易絲·布朗出生時,曾被批評這是不可理喻的實驗。心臟移植也曾被指存在倫理問題。然而如今試管嬰兒和心臟移植手術卻變得稀疏平常。在過程和結果不透明,被視為「密室行為」的情況下,反對聲很強烈,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對醫生和技術將恢復信任。這種情況過去曾多次發生。此次也是一樣,或許當誕生的雙胞胎長大後,技術將大幅進步,討論也趨於成熟,基因編輯治療將得到普及。著眼未來,現在必須從研究和社會性的討論層面完善相關準備。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安藤淳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