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隼鳥2號再次著陸小行星「龍宮」

2019/07/11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7月11日上午發佈消息稱,已確認探測器「隼鳥2號」在距離地球約2億4千公里的小行星「龍宮」上成功著陸,且有可能已經成功採集了地下的樣本。這是該探測器繼2月之後的第2次著陸,降落在人工製造的隕石坑附近。如果確實成功採集到地下的砂石等,將是世界首次。這再次顯示出日本高超的技術實力,同時在宇宙探測方面向世界彰顯存在感。

     

隼鳥2號在小行星「龍宮」著陸,在控制室鼓掌的項目經理津田雄一(中間,11日上午,相模原市,拍攝自監視器畫面)

 

     上午11時前,在位於JAXA相模原園區(相模原市)的控制室,負責人、項目經理津田雄一宣佈著陸成功後,在場的工作人員集體鼓掌。在控制室聚集了80人以上,還可以看到大家為慶祝第2次著陸成功而手作「V」字,面帶微笑的拍照留念的情形。

    

      據JAXA表示,著陸時間為日本時間上午10時20分左右。確認了為採集砂石而發射的彈丸,並認為樣本已成功回收至探測器內的密封艙。 津田表示「(我們)創造了新的歷史」。   

  

      隼鳥2號於4月向小行星「龍宮」的地表發射金屬彈,製造了直徑超過10米的人造隕石坑。著陸地點位於與隕石坑相距約20米的半徑3.5米的圓圈內。目的是採集在形成隕石坑之際飛散並堆積的地下的沙子和岩石。

   

     JAXA在11日上午9點多作出了進行著陸的最終判斷,在難以和地球保持通信的著陸的最終階段,探測器基本上以自動駕駛推進。利用攝像頭、高度計和人工智慧(AI),依靠預先在地表投擲的標記,瞄準著陸地點。探測器的一部分被送至地表,並有可能已成功採集發射彈丸後揚起的砂石等放入探測器內的密封艙。隼鳥2號計劃在2019年底前離開「龍宮」軌道,2020年底將密封艙帶回地球。

  


    隼鳥2號是2010年將小行星「絲川」的微粒帶回地球的第一代隼鳥號的後續機型。2014年12月從種子島宇宙中心(鹿兒島縣)發射,2018年6月抵達龍宮軌道。截至返回地球的總項目費預計達到約289億日元。

    

針對隼鳥2號的小行星「龍宮」著陸計劃作出説明的JAXA研究總主管久保田孝(11日上午,相模原市)

      

    小行星探測的主要目的是弄清「包括地球在內的太陽系如何形成」、「地球的生命如何誕生」等謎團。

  

    龍宮是直徑約900米的小行星。地下不易受到太陽光和宇宙射線導致的「太空風化」影響。據稱地下的沙子和岩石保留著太陽系誕生的46億年前的痕跡,猶如「時間膠囊」。如果能採集到,將成為探索太陽系和宇宙形成的寶貴線索。

 

    圍繞地球上的生命誕生,有一種假設認為,太古時期撞擊地球的小行星帶來的有機物和水分成為地球上誕生生命的契機。如果詳細分析小行星地下的物質中包含的有機物等,將有助於驗證假設的理論。

 

    隼鳥2號2月成功完成第1次著陸,據稱採集了地表的沙子和岩石。採集小行星地下的物質以及在多個地點著陸,屬於世界首次嘗試。

 

    被稱為「美國版隼鳥號」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太局(NASA)的探測器「OSIRIS-REx」2018年12月抵達和龍宮非常相似的小行星「貝努(Bennu)」,預定2020年著陸。不過,沒有像隼鳥2號那樣製造人造隕石坑、使地下露出的計劃。JAXA也計劃為OSIRIS-Rex完成任務提供協助。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