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手機APP成為治療「心病」的藥
2019/10/18
由於抗生素等劃時代藥物的出現,結核病等曾被認為是「不治之症」的多種疾病已不再能威脅到人類。如今藥物的歷史正迎來重大轉捩點。藥物要被人體吸收後才能發揮療效的常識正在被打破。新崛起的是搭載於智慧手機等的數位技術。人類開始進行科學性藥品研發至今已過百年,用於治療身體疾病的新藥研發空間縮小,而用數位技術來治療「心病」的挑戰正在進行。
APP幫助戒煙
202X年,午飯過後,公司職員A的手機收到一條消息:「現在想抽煙了吧?」
發來消息的是用於戒煙治療的APP。要是回復「老實説確實想抽煙」,APP接著就會發來鼓勵消息:「差不多是出現戒斷症狀的時候了。忍過這一個月就輕鬆了哦」。如果問「怎樣能不那麼難受?」,APP還會給出建議:「嚼口香糖忍忍吧」。
前一天跑完外勤要回公司的時候,APP發來消息:「請不要走那家咖啡館前的路」。消息中所指的咖啡館有寬敞的吸煙區,回公司前總是要去那兒抽一根。説起來,這三個月都沒抽煙了……
![]() |
這樣的戒煙治療在不遠的將來可能成為現實。日本醫療初創企業CrueApp最早將於2020年發售治療尼古丁上癮的智慧手機APP。這種被稱為行為療法的戒煙方式作為AI配備於APP內。只要輸入想吸煙的程度,AI就能根據患者狀態給予建議和鼓勵,就像是手機螢幕的另一端有位醫生在一樣,改變患者與吸煙相關的行為和生活習慣。CrueApp社長佐竹晃太表示,「這種方式可以使患者擺脫對尼古丁的心理依賴」,這是戒煙輔助藥很難做到的。
![]() |
CrueApp開發的治療尼古丁上癮的APP(東京都中央區,伊藤航攝) |
和普通藥物一樣,這款APP也進行了臨床試驗以檢驗藥效。一般的戒煙門診半年後的戒煙持續率(未復吸)被認為不到50%,而該APP的試驗中則達到了64%。該公司目前正在向國家申請銷售許可,力爭在2020年春季納入醫療保險。該APP預計將會成為日本首款「數位藥」。
除了日本外,其他國家也有初創企業推進研發數位藥。美國Pear Therapeutics公司的用於治療酒精和藥物中毒的APP已經取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批准。該公司還在研發用於治療「阿片類藥物」中毒的APP。阿片類藥物雖然用作癌症治療的止痛藥等,但因為會使人産生幻覺和興奮感,對其上癮的情況擴大,美國每年有將近5萬人由於此類藥物中毒而死亡。銷售阿片類藥物的美國Purdue Pharma也因此面臨集體訴訟,2019年9月破産。數位藥作為能應對社會問題的技術而受到關注。
歐美大型製藥企業也與新興企業合作。瑞士諾華公司2018年與Pear Therapeutics合作,將共同開發APP並推進業務化。
回顧歷史,人類一直在向自然界尋求治病良方。從西元前4000年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時期開始,植物的根葉就是珍貴藥品。中國古代傳説中的炎帝神農氏嘗遍百草來尋找草藥,在經受中毒之苦的同時尋找藥物。在中世紀歐洲,藥還成為魔法和咒術的對象。20世紀初期,基於化學和生物學而進行的藥物研發正式開始。在這數千年的歷史中有一個不變的常識,那就是要通過服用、塗抹或者注射等方式將有效成分吸收進身體裏。
通過語言和畫面作用於患者大腦
數位藥打破上述常識,是一種創造性破壞。通過APP對患者身心産生影響的並非物質,而是語言和影像。這些語言和影像通過刺激大腦來改變患者的思考方式和生活習慣,也就是説從感官獲取的「資訊」作為藥物發揮作用。
迄今為止的藥物多是對「身體」産生作用,而數位藥的特點是大多作用於「心理」。針對身體疾病的藥物中,能高效治療高血壓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藥物不斷湧現。大塚製藥的執行董事倉橋伸幸認為,「將來大多數處方藥會過時,轉變為非處方藥」。
另一方面,心理和大腦的疾病可以説是業界尚未充分開拓的領域。上癮、癡呆症和抑鬱症等疾病也可以説是大腦的疾病。2000年後,約有30家世界大型製藥企業投入了累計超過6000億美元的經費研發治療癡呆症的化學藥物,但仍然沒有研發出有助於預防和治療的特效藥。以語言和影像作用於大腦的數位藥有可能會打破這樣的僵局。
![]() |
日本的大型製藥企業也開始致力於研發數位藥。鹽野義製藥公司將於2019年度在日本進行治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兒童多動症)的遊戲APP的臨床試驗。該APP由美國Akili Interactive Labs公司開發,鹽野義擁有其在日本和台灣的獨家銷售權。使用該APP就像在平板終端上玩遊戲一樣,通過避開障礙物、點擊螢幕等操作來刺激大腦。
大塚製藥則開始研發治療抑鬱症的APP,通過展示各種人臉照片來鍛鍊患者的短期記憶力。該公司將在2019年內攜手美國Click Therapeutics公司在美國實施臨床試驗。大塚還在美國發售了藥片內置感測器、可通過手機APP監測服藥情況的精神病治療藥。
![]() |
數位藥的優勢在於不用攝入體內,不易産生副作用,易於用來治療兒童和孕婦,而且研發成本較低。CureApp的社長佐竹表示,「保守估計研發費低於以往藥品的十分之一」。現在的智慧手機擁有能媲美過去的超級電腦的功能,在這個人手一台智慧手機的時代,數位藥的出現有望翻開人類攻克疾病的新篇章。
製藥也變成資訊産業
數位藥也將迫使製藥企業轉變業務模式。以往製藥企業會投入大量研究員和高額經費研發出新藥,將新藥中的化學物質申請專利然後坐享高收益。雖然有時會和同行展開數萬億日元規模的收購戰,但這也是市場參與壁壘之高帶來的結果。不過,鹽野義製藥的高級研究員坂田恒昭認為,今後製藥産業「不得不向資訊産業轉變」。製藥産業和IT産業之間的隔閡變窄,新的競爭也將出現。
日本安斯泰來製藥公司正在和萬代南夢宮娛樂公司合作開發一款幫助運動的APP。率先研發數位藥的初創企業家中有很多都出身於IT行業。安斯泰來製藥Rx+事業創成部的金山基浩表示,「正在引進IT産業高效的研發手段和決議機制」。外部刺激逐漸給製藥行業帶來改變。
數位藥在帶來新參與者的同時,對曾處於藥品研發中心地位的製藥企業來説也是一個擴展業務領域的好機會。比如,存在通過分析患者的説話方式和行為來診斷是否患有癡呆症或腦梗塞的可能性。大日本住友製藥社長野村博表示,「希望不僅限於治療,以最佳形式為包含診斷和預防在內的體系做出貢獻」。
大塚製藥的執行董事倉橋伸幸認為,製藥企業大力研發數位藥的背景之一在於「越來越難以研發出劃時代新藥」。新藥研發的最前沿是癌症或罕見病等有限的領域,還需要基因治療等新手段。研發新藥平均每20年要花費1000億日元,但很難不斷研發出能申請專利的新藥。
數位藥具有能短時間低成本開發的優勢,但同時競爭對手也會增加。所以製藥企業必須要結合新時代來改變自身。安斯泰來製藥的金山表示,「或許有一天‘製藥’這個詞會從我們公司的名稱中去掉」。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大下淳一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