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研究成果湧現,為何分重症和輕症?

2020/03/25


  克服新型冠狀病毒傳染病治療難題的線索不斷出現。有關病毒侵入時的結合強度和在人體內的繁殖容易度等的研究成果不斷湧現。各國越來越警惕出現歐洲一樣的疫情爆發,這一背景或將推動疫情預測和治療藥開發。

  

  全球的感染者累計超過30萬人,疫情仍在繼續擴大。為了防止老年人的重症化及未被發現的感染者發生聚集性感染,查明病毒傳染人的機制是戰勝病毒的焦點之一。

 

  新型冠狀病毒與2003年「非典」(重症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病毒的基因組資訊有8成相同。但是,與非典病毒不同的地方也很明顯,例如從無症狀感染者傳染他人、從輕症到重症的症狀存在差異等。相對於發生過去約半年後就平息的非典,目前仍看不到新型冠狀病毒平息的時間。倫敦帝國理工學院 (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研究人員認為,「這是有可能長期存在的棘手病毒」。

  

  

  作為具體研究,出現了關於感染力強度的機制解析等成果。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等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佈的成果顯示,存在於新型病毒突觸的蛋白質與人體細胞表面蛋白質結合的能力強於非典等病毒。據悉,這有可能導致人傳人的易傳染性和感染的易擴大性等。

 

  日本群馬大學的教授神谷亙指出,「即使基因序列相似,如果病毒的蛋白質等不同,症狀和免疫反應等就有可能發生變化」。

 

  相對於重症患者較多的非典,新冠病毒引發的症狀發生差異。目前出現了有可能解開這一謎團的成果。墨西哥國家科學技術理事會(CONACYT)已通過無症狀感染者和患者的病毒查明,新冠病毒繁殖所需基因的一部分不同於非典病毒。有可能是不同的人存在微妙差異,還有可能成為判斷哪些人易重症化、哪些人僅為輕症的依據。


 

  另一方面,新冠病毒與非典病毒的酷似性也因病毒結構而變得確定,治療藥開發的捷徑正在出現。

 

  關於病毒侵入細胞的路徑,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研究小組發現,新冠病毒和非典病毒都利用「ACE2(宿主細胞受體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彼此一致,已在英國科學雜誌上發佈。此外,中國的上海科技大學等公開了病毒在細胞中繁殖時最重要的蛋白質立體結構。日本的東京工業大學的關嶋政和副教授等人表示,新冠病毒與非典病毒的蛋白質非常相似。

 

  非典病毒在發生半年後平息,因此治療藥和疫苗開發就此中斷。如果將當時研究到半路的候選藥物用於臨床試驗等,能縮短開發週期。曾是非典候選治療藥之一的克力芝(Kaletra/Aluvia)已開始試驗性使用,用於日本國內患者的治療。

 

  不少觀點認為,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宣佈構成全球性大流行的新冠病毒的疫情擴大和流行將長期化。揭開病毒謎團,將帶來治療藥開發週期縮短和長期對策制定等全面幫助。

  

  在全球範圍內,有關新冠病毒的研究在最近幾個月出現激增。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顯示,相關論文自發現患者短短約3個月時間內超過2000篇。

 

  按國別來看,中國和美國的篇數引人關注,正在拉動研究。學術出版商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按一定標準在3月中旬之前收集了近130篇新冠病毒相關論文,其中中國佔43%,美國為18%,兩國超過一半,明顯多於英國的8%和義大利的7%。日本僅為1.5%。

 

  此外,資訊共用也正以罕見的形式推進。美國醫學雜誌《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和英國醫學雜誌《柳葉刀》(The Lancet)開始免費公開有關新冠病毒傳染病的論文。學術雜誌出版商愛思唯爾(Elsevier)推出相關醫療資訊的特設網站,全球學術界以合作的形式推動研究加速。

 

  資金方面的支援也在加速。美國3月上旬決定,提供30億美元以上的疫苗等研發費用。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也宣佈啟動有關新冠病毒的基礎研究補貼。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