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論文篇數超美,躍居世界第一

2020/08/10


  日本文部科學省下屬的研究所8月7日發佈報告稱,在自然科學領域的論文篇數上,中國已超過美國躍居第1位。中國在研發費方面也猛追美國。在研究者人數方面,中國最多,通過赴美國留學等方式推進培育。中美在貿易和安保領域的對立日趨突出,在科技領域的攻防也越來越激烈。

   

  科學論文篇數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研發活躍程度的最基本指標。日本文部科學省科技與學術政策研究所根據美國調查公司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的數據,分析了主要國家的論文篇數等。由於各年波動明顯,以3年平均進行計算。

 

   

  中國2017年(2016~2018年平均)的論文篇數為30萬5927篇。超過美國的28萬1487篇,躍居第1位。第3位是德國,為6萬7041篇。日本為6萬4874篇,與上年同樣排在第4位。

   

  中美2強格局日益鮮明。觀察論文的全球份額,中國為19.9%,美國為18.3%。第3位僅為4.4%。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此前的報告也顯示中國超過了美國。此次,利用通過審讀等被認為具有一定品質的學術雜誌上刊登的論文資料庫進行了計算。

    

  中國的論文篇數一直在逐年增加。論文篇數增至20年前(1996~1998年平均)的18倍、10年前(2006~2008年平均)的3.6倍。

   

  中國在論文的品質上也逼近美國。優秀論文通過引用次數多少進行評價。觀察被引用次數居前10%的受關注論文的份額,2017年的第1位是美國的24.7%,中國居第2位,為22.0%。而從受關注度更高的前1%的論文來看,美國為29.3%,中國為21.9%。

  


     

  中美的優勢領域不同。中國在材料科學、化學、工程學、電腦和數學領域擁有較高份額。美國則是臨床醫學和基礎生命科學具有優勢。

   

  支撐中國躍進的是積極的研發投資和研究者的增加。2018年的研發費(名義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比上年增加10%,達到約58萬億日元。美國增加5%,達到60.7萬億日元,雖然保住了第1位,但中國正在逼近。

   

  尤其是中國對主要發表論文的大學的投資大增,2018年增至2000年的10.2倍,而美國僅為1.8倍,雙方差距顯著。

   

  中國在鄧小平時代的1982年,把推進科技現代化作為國家目標寫入憲法。1993年發佈了提出推進投資的《科技進步法》。在第十個五年計劃(2001~2005年)中,中國提出將此前不到1%的研發投資的GDP佔比提高至1.5%。之後也不斷上調目標,計劃2020年增至2.5%以上。

   

  中國的研究者人數達到約187萬人,高於美國(約143萬人),排在世界第1位。美國國際教育協會的統計顯示,在美國學習的中國留學生5年前突破了30萬人。隨後持續增加,到2018年度(2018年8月~2019年7月)達到約37萬人。

   

  日本則呈現退潮態勢。日本的論文篇數20年前曾排在世界第2位,但2017年降至第4位。受關注論文則從20年前的第4位降至2017年的第9位。政府一直提出研發投資的目標額,但除1996~2000年度的期間以外並未達成。研究者人數僅保持不變。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