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多種多樣,到底哪個管用?

2020/10/06


      在新型冠狀病毒傳染病的勢頭仍在持續的情況下,人們對開發出可預防發病和重症化的疫苗充滿期待。全球正在開發的候選疫苗約達到190種。除了可減弱病毒毒性的傳統類型之外,還出現了使用病毒基因的新類型。但這些疫苗的實用化因需要確認效果和安全性而存在較大難度,前面的道路並不平坦。

     

     英國阿斯利康、美國輝瑞、法國賽諾菲等9家歐美製藥企業9月8日發表聯合聲明,表示疫苗開發將以安全為第一宗旨。稱只有在最終臨床試驗確認安全和效果的情況下,才會向相關部門申請批准。原因是出現了因政治壓力等原因不等臨床試驗結束就批准接種的動向。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稱,正在開發的疫苗中已有38種進入臨床試驗。臨床試驗一般分三個階段。第1階段是通過少數健康人來確認安全性。第2階段是通過少數患者來調查有效性和最佳用量等。最後的第3階段是通過對大量患者用藥來確認藥效。花費10年以上來開發疫苗的情況也不鮮見。

    

 

     進入最終階段的新冠疫苗之一是由阿斯利康與英國牛津大學開發的「Virus Vector」類型。Vector是「基因載體」的意思。可將新冠病毒基因的一部分放入不易讓人生病的其他病毒中並運送到人體內。如果能用基因生成新冠病毒的一部分,就能獲得免疫。Virus Vector存在的風險是用於運送用途的其他病毒會引發疾病。

    

     精通病毒研究開發的東京大學教授石井健指出,「只需將基因放入Vector內即可,因此可在短時間內完成開發」。這種類型的伊波拉病毒疫苗已在歐洲和中國得到批准。

   

     將病毒的部分遺傳資訊直接放入人體內的「基因疫苗」也可以在短時間內開發出來。這種疫苗直接使用作為遺傳資訊的DNA和RNA。這種類型的新冠疫苗也已進入臨床試驗的最終階段。

   

    美國Moderna公司將開發使用RNA的基因疫苗。RNA在體內容易分解,研究人員將採取在脂質這一物質上包裹RNA等措施。RNA進入人體細胞時,會製造病毒的部件,發生免疫反應。

    

     AnGes公司與大阪大學合作開發的也是基因疫苗,使用DNA。內部結構跟RNA一樣,將相當於病毒的DNA的一部分做成了環狀。

     


  

     基因疫苗不使用病毒本身,而是人工合成病毒,因此生産速度快,「適合急用」(石井教授)。雖然已做了很多臨床試驗,但還沒有疫苗獲得批准。也有專家指出,不容易發生免疫反應,作為疫苗很難獲得預防效果。

    

     現有的疫苗中已實現實用化的傳統型疫苗也在推進開發。VLP疫苗也是其中之一,大阪大學微生物病研究所正在開發。VLP是病毒樣顆粒物的首字母,也就是病毒衣殼。不使用病毒本身,外觀跟新冠病毒相似,進入體內,會引起免疫反應。不過,因為沒有內部結構,因此病毒不會增殖,不容易引發疾病。B型肝炎及宮頸癌疫苗已實現實用化。

    

     不使用整個殼,而是使用殼上的一部分病毒的是「重組蛋白」疫苗。除了法國賽諾菲及GSK外,鹽野義製藥等也在開發這種疫苗。由於僅靠蛋白質難以發生免疫反應,因此大多混合使用提高效果的「免疫佐劑」。在美國,法國賽諾菲的流感疫苗已獲批。

    

(Reuters)

 

     傳統型疫苗有減弱了病毒毒性的減毒活疫苗,也有使用去感染性和病原性的病毒或部分的「滅活」疫苗。除了中國及法國企業外,東京大學及明治控股旗下的企業也在推進開發。活疫苗方面,麻疹疫苗等已有案例,滅活疫苗方面,流感、日本腦炎及脊髓灰質炎等疫苗已有案例。

   

    圍繞新冠疫苗,有人擔心保護身體的抗體反而會促進感染的ADE(抗體依賴性增強)作用。在非典(SARS)等疫苗開發中,動物實驗階段發生過這種反應。

   

   開發五種疫苗的大阪大學微生物病研究所教授松浦善治表示「目前,難以判斷哪種疫苗最合適」。新冠疫苗大多採用新技術,批准後也要繼續觀察會不會發生副作用。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藤井寬子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