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AI論文數前十:美國6家,中國4家

2023/03/17


      企業的人工智慧(AI)研究在加速,相關産業的範圍正在擴大。分析過去10年有關AI的研究論文發現,不僅是IT(資訊化技術),製藥及醫療、能源和汽車等行業也出現高品質的成果。目前,圍繞能生成流暢文章和逼真圖像的AI,主導權競爭日趨激化,但在所有領域,數據的充分利用都越來越離不開AI。

   

 

      日本經濟新聞獲得荷蘭學術資訊大型企業愛思唯爾(Elsevier)的協助,分析了2012~2021年的學術論文和學會論文。

 

      美國有IBM和微軟等6家企業、中國有國家電網和騰訊控股等4家進入累計論文篇數較多的企業前十。日本的最高排名是NTT的第12位。愛思唯爾根據論文的被引用次數計算的品質指標顯示,在論文篇數上居第3位的美國 Alphabet排在首位。

 

    企業積極進行AI研究

 

      在2012年發佈100篇以上AI論文的只有IBM和微軟。現在各企業的論文數量迅速增加,2019年以後排名前十的企業每年都發佈100篇以上。

 

      一般來説,發佈論文的多為大學和公共研究機構,但在AI領域,學術研究和産業應用的聯繫密切,積極發佈成果的企業也很多。按十年內各企業的累計論文篇數來看,IBM排在首位,在全球擁有約3000名研究人員,將AI定位為支柱之一。

 

       IBM從半導體到軟體、倫理等社會影響,廣泛涉足AI相關的研究主題,在語音識別等領域取得了卓越成績。根據科學成果開發出商用AI「沃森(Watson)」,通過雲平臺提供語言和聲音等多種服務。

 

 

       在研究的品質方面,企業的存在感也在提升。分析了被其他論文引用的次數排在前10%的受關注論文。截至2012年,發佈1篇以上受關注論文的企業僅為36家,但2021年達到約90家。

 

      IT以外的行業也在産生高品質的成果。增長明顯的是製藥與醫療、能源、汽車。2012年時發佈受關注論文的企業在各個行業分別僅為1家,但到2021年,製藥和醫療增至13家,能源增至8家,而汽車增至7家。

 

      製藥和醫療是AI應用在診斷和新藥等領域迅速推進的領域。2021年的受關注論文數最多的是英國阿斯利康公司(AstraZeneca)的21篇,排在企業整體的第13位。將AI應用於「理解希望治療的疾病」、「成為藥物的分子的設計」和「臨床試驗的加速」等方面,試圖提高新藥開發效率。

 

      該公司除了與半導體企業美英偉達展開合作之外,還和AI新藥初創企業英國BenevolentAI合作,以慢性腎臟病和特發性肺纖維化(IPF)等為對象,推進5種以上的候選新藥的開發。

 

       在製藥和醫療領域排在第2位的美國GE醫療(GE Healthcare)與美國的醫療機構和大學等合作,正在提高醫療用圖像的AI分析技術。借助被稱為「Edison」的AI服務,引進該公司診斷設備的醫療機構正在利用相關技術。

 

  中國企業獨霸能源行業AI研究

 

       能源行業的前三企業均為中國企業。國家電網發佈33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中石油)為21篇,其旗下的研究所為15篇。國家電網分析被認為超過1億台的智慧電錶的數據,將AI用於實現高效供電的智慧電網(新一代供電網)等。中石油發佈了在石油資源勘探等方面利用AI的論文。

 


    

       汽車相關領域的首位是德國零部件大型企業博世的6篇。設置研究基地「博世AI中心」,正利用該企業230多家工廠的數據,推進工廠的數位化轉型。

 

      該中心自設立3年後收回初期投資,截至 2021年創造了近3億歐元利潤。力爭在2025年之前以全部産品為對象,實現基於AI的開發和製造、AI的配備。

 

 

      汽車相關領域的第2位是美國通用汽車和大眾的4篇,第4位則是本田和法國法雷奧(Valeo)的3篇。AI對於自動駕駛、開發和生産的高效化都顯得不可或缺。GM旗下的Cruise憑藉自動駕駛技術而受到關注,與本田在聯合開發自動駕駛汽車,還與微軟建立了合作關係。

 

      從日本國內企業來看,發佈受關注論文的有NTT、富士通、三菱電機和日立製作所等IT與電子企業,但其他産業的企業有限。

  

      現在的AI熱潮受到被稱為「深度學習」的技術革新推動,開始於2012年前後,現在也並未出現熱潮消退的跡象。目前,流暢處理語言、創造逼真圖像的「生成AI」已成為研究開發的主戰場。拉動此類最尖端研究的是美國科技大型企業。圍繞具備高度對話能力的AI的利用等展開競爭,主導權之爭預計將日趨激烈。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