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親在華增長模式有「死角」
2019/07/29
在阿里巴巴集團6月實施的大規模促銷活動中,美國蘋果、耐吉和資生堂等全球約110個品牌成交額突破1億元,貝親也是其中之一。電商佔到貝親在華業務銷售額的一半,一直拉動增長,但市場無法單純地對這種增長感到樂觀。
在貝親最近的投資者關係(IR)會議上,美歐、亞洲等海外各地的投資者一定會問「中國怎麼樣了?」從該公司2019年2~4月在華業務來看,電商實現兩位數增收,表現強勁,但實體店卻出現下滑。日元兌人民幣升值也構成逆風,在華業務銷售額比上年同期減少1%,營業利潤下降3%。
![]() |
貝親在上海的店舖 |
市場上很多觀點認為,如果重心從實體店轉向電商,行銷費用將隨之膨脹。與實體店相比,電商似乎能更高效地賺錢,但由於促銷時的大幅打折等原因,促銷費用也相應增加。
促銷的費用負擔取決於和電商的談判,對方的規模越大,生産商越容易處於不利地位。實際上,2018年底京東集團提出提高促銷活動費,貝親不得不妥協。貝親的高管表示,哪怕是為了維持面對電商的談判能力,「實體店收入持續減少也是很糟糕的」。
高盛證券的山口慶子認為,由於要同時提振電商和實體店,促銷活動費用將膨脹,6月將貝親的目標股價從以前的4175日元下調至3800日元。這一水準大幅低於7月8日的收盤價4245日元。
貝親的主力商品奶瓶屬於安全性和安心感受到重視的領域,具有實績和品牌號召力的企業容易保持競爭優勢。雖然存在英國AVENT(新安怡)和德國NUK等海外競爭對手,但三菱UFJ摩根士丹利證券的佐藤和佳子表示,「在新的參與者受到抑制的背景下,貝親避免了過度競爭」。
在貝親的銷售額中,行銷費(廣告費和促銷費合計)所佔的比例近年來穩定維持在約6%。該公司在控制費用的同時分享亞洲市場增長蛋糕,銷售額營業利潤率從2010財年(截至2011年1月)的8%提高至2017財年(截至2018年1月)的19%。但是,由於勢頭加強的在華業務電商化和隨之而來的費用增加,自上財年起,利潤率觸頂的跡象加強。
日本國內證券公司的分析師指出,「此前樂觀的增長前景變得不可信,越來越多投資者認為超過30倍的預期市盈率水準顯得偏高」。貝親要想使股價全面反彈,需要新的增長模式,包括提高在中國奶瓶市場被認為達3成的份額以及開拓東南亞和美國市場。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森國司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