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衣庫印度開店,面臨特殊國情挑戰

2019/10/12


  日本迅銷10月4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開設了優衣庫的1號店,正式進駐該國。迅銷從提出構想到實現開店被認為用了10多年,今後希望把印度打造為與中國大陸並駕齊驅的海外業務支柱。不過,由於嚴格的外資限制等原因,世界最大服裝企業Inditex在印度陷入苦戰。開拓13億人的印度市場將成為與監管和當地特有國情的戰鬥。   

          

  通過本地化一決勝負

          

  10月3日,在印度當地舉行的記者會上,迅銷會長兼社長柳井正強調稱,「期待實現與中國同等或更大的增長」。繼印度1號店之後,迅銷將在新德里和近郊城市開設2家優衣庫店舖。柳井正強調稱,在幾乎同一時期開設3家店是「重視印度市場的證明」。

   

在優衣庫印度1號店購物的女性(10月4日,新德里,石井理惠攝影)

           

  從主力的優衣庫業務來看,2018財年(截至2018年8月)的海外銷售額超過日本國內,起到拉動作用的是中國大陸市場。

         

  包括香港和台灣在內的「大中華地區」的店舖數超過800家,佔優衣庫2018財年海外銷售額(8963億日元)的一半。如果保持每年100家左右的開店速度,預計2021財年達到1000家店舖。

        

  在中國大陸,基於社交網站的數位營銷和攜手日本熱門卡通形象的品牌戰略奏效。在印度,優衣庫並非移植日本模式,而是攜手當地的女設計師,推出傳統服裝「Kurta」等。將借助徹底爭取年輕人等需求的「本地化」來一決勝負。

   

  不過,開拓印度市場用普通辦法行不通。這是因為,以外資限制為代表,面臨很多印度當地特有的難題。

          

  優衣庫自進駐印度之前就被很多障礙阻擋。柳井正自10多年前起就對在印度拓展業務表明了積極態度,還到訪當地與印度總理莫迪會面,加快構建親密關係。

    


              

  但印度存在對外資零售業的出資限制等,除了中央政府之外,印度各邦也存在細緻的規定。在迅銷內部有聲音表示,「言出即行的柳井吃了苦頭」,似乎在應對限制方面花費了很多時間。

       

  尋找高品質工廠

       

  在中國大陸,優衣庫作為價格略高的時尚品牌廣為人知。在全球大型休閒服裝企業之中,優衣庫對品質的追求更為突出。了解優衣庫的服裝相關人士指出了「在印度生産的難度」。

        

  印度規定經銷的商品最低30%(按金額計算)要在當地採購。相關人士表示,「優衣庫需要的工廠不僅要能製造産品,還要能實現大量生産且保證品質」。

      

         

  柳井正在決定代工企業時會親自會見其經營者。地點的選擇也很慎重,他多次前往印度。在印度當地銷售的商品最初主要從中國大陸、越南和孟加拉等進口。相關人士表示,「剛剛與(作為代工方的)數家當地合作夥伴啟動業務」。計劃5年以內提高至30%,但能否符合監管現階段仍是未知數。

       

  在印度,優衣庫的競爭對手處於領先位置。全球3大服裝企業中,Inditex旗下的ZARA於2010年進入印度,運營22家店舖(截至7月底)。排在世界第2位的H&M於2015年進入印度,運營43家店舖(截至10月4日)。

         

  不過,它們在盈利方面似乎總體上陷入苦戰。2018財年(截至2019年3月)ZARA印度業務的凈利潤同比減少13%。雖然銷售額增長,但由於為吸引顧客而進行了降價等,收益出現惡化。柳井正透露,「沒聽説(領先的競爭對手)在印度發展順利」。

            

  優衣庫2002年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後,也經歷了關閉北京旗艦店等失敗,但如今中國大陸成為拉動海外業務的主要盈利市場。柳井正此前強調稱,「亞洲離開中國和印度是無法想像的」,如今終於邁出一步。

       


            

  10月4日,新德里的優衣庫1號店上午10點剛開店,就有約400人光顧。買了8件T恤衫的大學生賽哈吉(音譯、20歲)滿意地説,「設計和品質都不錯。與ZARA和H&M相比也不貴」。 

        

  三大服裝巨頭在經濟持續增長的亞洲展開激烈競爭。優衣庫母公司迅銷的年銷售額約為2.1萬億日元。Inditex超過3萬億日元,H&M約為2.3萬億日元,二者更勝一籌。在追趕H&M方面,作為迅銷成長戰略的一部分,開拓印度市場不可或缺。

        

  優衣庫的相關人士認為,印度中産階級不斷壯大市場潛力很高,另一方面,「包括限制和宗教方面在內,或將比中國更為辛苦」。能否在與印度當地政府等保持良好關係的同時,構建紮根當地的商業模式成為優衣庫全球戰略的關鍵。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早川麗 新德里,原欣宏 東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