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工以2000萬日元手錶挑戰瑞士品牌

2020/04/13


       日本精工控股將於6月以主力高檔手錶品牌「Grand SeikoGS)」推出創歷史最高價的2000萬日元(不含稅,約合人民幣130萬元)的手錶。這是精工此前最高價格(8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53萬元)的2.5倍。精工從3年前開始重構品牌,瞄準20~30多歲新興富裕階層,正在提高手錶業務的盈利能力。精工能否從瑞士品牌中分一杯羹呢?

 

精工將發售的2000萬日元GS手錶

 

       這款2000萬日元的手錶將在全球限量銷售10塊。錶盤上鑲嵌細長的鑽石和藍寶石,呈圓周狀,由獲得黃綬獎章(日本的一種榮譽,用於獎勵業務精英)的雕刻師等在長野縣諏訪地方的手錶工房手工組裝。最長續航時間為8天,顯示時間精度的平均月誤差僅為10秒。其精緻程度超過2019年上市的800萬日元的款式(最長續航時間3.5天,平均月誤差15秒)。精工社長中村吉伸信心十足地表示,「將向厭倦了瑞士錶的消費者宣傳」。

 

       精工以GS品牌推出最高價款式,是因為不斷積累了通過手錶業務取得良好效果的實績。儘管由於半導體設備投資低迷等原因,電子元件業務停滯,但手錶業務的盈利能力提高,該業務的銷售額營業利潤率在2016財年(截至20173月)為5.6%,到2019財年(截至20203月)預計提高至8.4%。

 

 

       契機是始於3年前的GS品牌改革。此前GS與「ASTRON」和潛水手錶「Prospex」等旗下品牌在同一店舖銷售,3年前將GS剝離開來,開始作為獨立品牌拓展業務。在東京銀座、法國巴黎和美國比佛利山莊等5個地點開設了只銷售GS的直營臨街店面,提高被埋沒在其他品牌之中的GS的品牌號召力。

 

       不僅是直營店,精工還調整向手錶店批發産品的銷售公司,在美國和法國成立專門銷售GS的當地法人。還設立了GS品牌的專門網站。在産品方面,從錶盤上去掉了「SEIKO」的標識,還大量投放5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3.3萬元)左右的限定款,提高改革前僅為2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3萬元)左右的GS的中心價位。

 


 

      精工雖採用機械式,但憑藉以石英準確控制時刻的「Spring Drive」驅動方式和「SALLAZ Polishing」鏡面加工等功能和技術獲得好評,不過,該公司會長兼集團首席執行官(CEO)服部真二表示,「在世界範圍內,未能完全擺脫中檔品牌的形象」。

 

       精工1969年推出世界首款石英手錶,席捲世界鐘錶市場,但由於石英錶被大量生産,大路貨化的形象在如今50多歲以上的人群心中根深蒂固。超過1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6.6萬元)的高價位手錶由瑞士品牌掌握。

 

       另一方面,與智慧手錶和低價新興品牌構成競爭的3~5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970~3290元)這一普及價位競爭激烈。在瑞士企業稱霸高價位市場的同時,自下而上的追趕也很猛烈,精工的手錶業務面臨著日趨嚴峻的競爭環境。

 

       精工瞄準的是20~30多歲的「千禧一代」。據精工表示,這一群體對品牌的先入之見較少,覺得GS「屬於具備功能性、區別於大叔們戴的勞力士的高檔手錶」(中村社長)。從此前最高價的800萬日元款式來看,購買顧客也與瑞士錶完全不同。

 

2000萬日元的手錶在長野縣諏訪地方的手錶工房手工組裝

 

       精工為了爭取年輕人和女性等與此前的高檔手錶購買者不同的用戶,還擴充了運動款和女士款。起用美國職棒大聯盟的洛杉磯天使隊選手大谷翔平出演廣告,加強向年輕人宣傳。GS此前以40歲左右的男性為主要客戶,但如今20~30多歲人群和女性的購買也在增加,年齡導致的購買層偏好消失。在品牌改革前,GS的海外銷售額比例僅為1成左右,但目前呈現上升傾向。

 

       不過,通過GS挑戰世界的門檻較高。英國調查公司歐睿的統計顯示,2018年全球的手錶零售銷售額為654億美元,其中前3家是擁有「歐米茄」等品牌的斯沃琪集團 、勞力士和擁有「卡地亞」的瑞士歷峰集團,全部為瑞士企業。

 

       決定手錶的市場價值的不僅是功能和設計。東京一家進口手錶批發企業的相關人士指出,「江詩丹頓、寶璣和勞力士具有悠久的歷史,價格穩定」。「GS作為功能性手錶達到最高峰。不過,瑞士手錶不僅是手錶,還具備資産價值。還形成了二手市場。並不是買了就結束」,強調了與精工的差異。

 

       像豐田的高檔品牌「雷克薩斯」那樣,在功能方面獲得好評的日本企業推進提高品牌形象的戰略的例子很多,但現狀是至今仍未瓦解歐洲的堅固壁壘。雷克薩斯銷量也在世界範圍內增長,但並未達到年銷量超過梅賽德斯·賓士和BMW的規模。2000萬日元的GS能否成為再次讓世界認識精工的契機?這一點正受到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佐伯太朗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