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油國追隨沙特增産,掀開份額爭奪戰

2020/03/18


      産油國的市佔率爭奪戰正式打響。繼放棄作為支撐油價的協調減産的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和伊拉克也開始增産或下調銷售價格。由於與俄羅斯的協調減産談判破裂,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內部的協調也事實上被打破。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擴大導致需求減少的背景下,原油價格的下跌壓力進一步增強。

     

伊拉克的油田(3月9日,reuters)

  

      作為國際指標的北海布蘭特原油期貨當前的價格徘徊在1桶近34美元。受OPEC成員國和俄羅斯等非成員國的協調減産談判破裂影響,沙特宣佈將大幅增産。原油價格暴跌30%,降至年初峰值的一半。

  

      日産量達970萬桶的沙特配合釋放原油儲備,將在4月每天向市場供應1230萬桶原油。沙特政府指示國營石油公司沙烏地阿美將産能上限從目前的每天約1200萬桶上調100萬桶。

   

      俄羅斯最大國有石油企業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計劃從4月份開始將日産量提高30萬桶。阿聯酋的阿布達比國家石油公司(ADNOC)也表示,準備將日産量從目前的300萬桶增加100萬桶。阿布達比國家石油和沙烏地阿美一樣將提高生産能力。

  

      由於沙特面向北美、歐洲和亞洲的客戶大幅下調4月的原油銷售價格,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聯酋等中東産油國也紛紛表明了將追隨沙特下調原油價格的立場。

  

      沙特放棄「協調者」角色

 

      OPEC成立於1960年,目的是保護産油國的利益。由於OPEC大幅上調原油價格而引發了2次石油危機,可見其一直對原油的價格形成發揮著影響力。通常價格聯盟在行情上漲局面下容易達成妥協,而在行情下跌局面下,利害對立容易表面化。由於沙特放棄了一直扮演的供需「協調者」角色,成員國之間勢必進入相互競爭。

    

  


      原油價格即使下調,消費量也難以迅速增加。因此,原油價格的下跌將直接導致産油國收入減少。對於沙特和尼日利亞等經濟結構依賴原油銷售收入的國家來説,將産生巨大影響。沙特2020年的預算以80美元/桶的原油價格為前提而制定。因此其將被迫進一步實施削減年度支出等緊縮政策。

  

      面向初創企業的資金流或變窄

     

      過去一直依賴中東産原油的美國通過開發頁岩油,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生産國,但是由於生産成本較高,原油價格下跌將對美國構成重創。預計資金籌措成本將急劇上升,被迫退出市場的企業將增多。

   

      對於世界經濟來説,「石油資金」的前景存在不穩定因素。海灣阿拉伯國家被認為持有2萬億美元的金融資産。傳統上主要投資美國國債等金融産品,但是近年來主權基金為了獲得更高收益,開始將資金轉向美國的高科技産業等。

   

      比如日本軟銀集團創立的「願景基金」,沙特的公共投資基金(PIF)和阿聯酋的穆巴達拉(Mubadala)是主要出資者。由於産油國的投資姿態再次變得謹慎,這可能引起支撐美國等國初創企業的資金流變窄。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統計,在2014~2015年的上一次原油下跌局面下,從産油國向消費國轉移了6.5萬億美元的收入。産原國石油收入減少的部分,在消費國將産生和鉅額減稅相同的效應。

  

      不過,也有聲音指出,此次的原油價格下跌可能引燃美國頁岩油等企業的信用問題,加深産油國的混亂,反作用於世界經濟。也正因為如此,受原油價格下跌的影響,美國的股價已經出現大幅下跌。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岐部秀光 杜拜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