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武器出口增至3倍,世界第8
2022/10/06
購買南韓武器的國家正在增加。南韓進出口銀行的數據顯示,南韓軍工産業的出口額2021年達到70億美元,比上年翻了一番。預計2022年增至2020年的近3倍,超過100億美元。南韓正借助基於詳細市場調查的「訂製型」武器出口抓住商機。
與政府援助結合
烏克蘭的鄰國波蘭7月下旬宣佈了購買約1000輛南韓「K2」坦克和超過600輛「K9」自行火炮等的意向。如果成功實現,將成為「至少達到10萬億韓元」(中央日報)的歷史最大規模合約。波蘭在8月與南韓簽署了第1批正式合同。
![]() |
芬蘭軍隊使用的南韓「K9」自行火炮(REUTERS) |
南韓財團韓華集團旗下企業開發的K9自行火炮尤其暢銷。據稱優勢是搭載的火炮射程遠、連射速度快、移動迅速。2021年澳大利亞決定購買,2022年埃及也決定購買。芬蘭和愛沙尼亞等國已經引進。
此外,南韓出口武器産品的範圍也在擴大。南韓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簽署了地對空導彈的交易協議。還將挑戰開發首款國産戰鬥機,力爭與印度尼西亞聯合生産。如果出口的增加帶動武器研發和生産能力提高,還有利於提升南韓本身的防衛能力。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的數據顯示,南韓2017~2021年的武器出口額與2012~2016年相比增至2.8倍。排名則從世界第14位躍居第8位。
南韓的優勢在於徹底弄清交易對象的安全保障環境、財政狀況、産業結構,以及靈活考慮銷售模式的行銷方法。如有必要,還將與當地企業推進聯合生産,銷售二手武器並提供金融支援。同時與政府的經濟援助結合起來推進談判。
南韓進出口銀行6月發佈的武器出口有關報告顯示出端倪。分析稱印度「將降低俄羅斯武器的進口比率,提高國內武器的比重」,而菲律賓「由於與中國的南海爭端,艦艇的進口增加」。
日本佳能全球戰略研究所的主任研究員伊藤弘太郎認為,南韓武器開發的起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其表示,「美國未向南韓提供強有力的武器,在朝鮮戰爭中導致了朝鮮的南進。停戰後為了避免加劇緊張局面,美國對於向南韓提供武器感到猶豫」。
1970年代,當時的南韓總統朴正熙對於依賴美軍的安保産生危機感,啟動了導彈和步槍的自主開發。到1980年代,南韓構建了坦克和艦艇的生産體制。進入2000年代後,南韓國內武器需求減少,為了維持産業力爭拓展海外市場。
傳統武器的作用加強
美國也對南韓寄予厚望。南韓總統尹錫悅5月與美國總統拜登舉行會談,磋商了「強化軍工産業供應鏈」。有分析認為,與針對核潛艇等最尖端武器展開合作的美英澳三邊安全夥伴關係(AUKUS)不同,此次考慮的是在裝甲車等傳統武器領域的合作。
美歐與中俄的對立加深,美歐陣營構建武器供應鏈的必要性增加。如果具備強有力的武器供應體制,對手不敢輕易發動攻擊。美國為彌補自身供應能力的局限,期待南韓發揮作用。
波蘭副總理兼國防部長馬里烏斯·布拉什扎克表示,「在戰場上,裝甲車和大炮非常重要」。近距離目睹烏克蘭戰況的國家認為,不僅是最尖端武器,傳統武器對於防止敵人入侵也非常重要。南韓武器的需求將增加。
日本由於撤出防衛産業的企業增加,在2014年敲定了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開始推動出口。但簽署的合約截至目前僅為1份。如果持續難以增加出口、防衛産業衰退,日本有可能無法在國內完成防衛裝備的生産和維修。
伊藤表示,「日本在零部件生産等領域具有優勢。需要轉變姿態,像南韓那樣對夥伴國展開調查並進行提案」。日本應該向南韓學習的地方有很多。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甲原潤之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