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豬肉價格上漲,大豆價格或走高
2022/11/18
中國的豬肉價格再次上漲,創下1年零8個月以來的新高。烏克蘭危機和全球氣候異常造成穀物價格高漲,飼料成本飆升,進而推高肉類價格。豬肉是佔中國肉類消費6成的重要食材,因迎來秋冬季節的需求期,增産壓力加大。大豆是豬飼料的原料,由於中國擴大進口,國際價格出現上漲。
![]() |
中國農業農村部的統計顯示,11月中旬的豬肉價格為29.3元/公斤,是近期最低值(3月)的兩倍。10月達到2021年2月以來的最高水準34.7元。從10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來看,豬肉價格同比上漲50%。雖然中國政府採取了投放儲備肉等措施大力遏制豬肉價格,但高漲勢頭還在。
背景原因在於飼養成本上升。俄烏局勢導致供應不穩定,玉米等穀物飼料價格高漲。作為豬飼料原料的豆粕的國際價格也在今年夏天達到了2013年以來的最高水準。成本升高讓盈利惡化的中國養豬企業出現了瞄準肉價上漲減少出貨的動向,導致缺貨跡象加劇。
往年,隨著9月迎來中秋節,10月迎來國慶節,中國的豬肉消費均會出現上升。也有看法認為,受疫情防控政策影響,大部分人不能去海外旅遊,國內豬肉消費也隨之上升。日本農林中金綜合研究所理事研究員阮蔚認為:「高企的豬肉價格會持續到明年春節」。
在中國,由於非洲豬瘟流行,2019年豬肉供應量下降,到2020年價格暴漲到了兩倍以上。隨著養豬數量的恢復,2021年高企的豬肉價格暫時穩定下來,但目前成本增加和消費復甦再次導致價格上漲。
豬肉價格暴漲壓迫消費者的家庭支出,政府也繃緊了神經。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22年夏季召集養豬從業者召開會議,要求穩定供應。由於最近養豬數量回升,豬肉持續趨於增産,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統計,1~9月的豬肉生産同比增長6%。
中國豬肉增産成為飼料用大豆國際供求緊張的一大原因。中國是佔全球大豆進口量6成的最大消費國。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9月的大豆進口量為772萬噸,時隔3個月出現環比增長。
![]() |
北京的豬肉賣場 |
主要供應國之一是美國。據美國農業部統計,10月7日~13日面向中國的大豆純出口簽約量創下2019年2月以來新高,後來也持續處於高位。考慮到運輸時間,11~12月的中國進口量也很有可能增加。作為國際指標的芝加哥大豆期貨上週末為1蒲式耳14美元左右,比創下最近低點的7月下旬上漲1成,比1年前上漲了2成。
在烏克蘭危機下,經由黑海的穀物出口仍不穩定,包括小麥和玉米在內,所有穀物都容易面臨價格上漲壓力。熟悉中國農業情況的日本愛知大學名譽教授高橋五郎指出:「如果中國增加進口,(價格)上漲風險將進一步加大」。大豆的用途廣泛,可用於食用油等,價格居高不下還將引起全球食品通貨膨脹的長期化。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