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擺脫穀物「爆買」,或引價格驟變

2023/06/12


      作為全球最大的穀物進口國,中國農業政策的變化正在動搖市場。中國力爭提高依賴進口的大豆和玉米的自給率。由於糧食價格上漲和中美對立的加劇,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糧食安全。中國的進口減少將抑制穀物的漲價,同時也將打擊海外生産者的耕種積極性。如果供應能力下降,在收成不好的情況下,行情劇烈波動的風險可能會提高。

 

      今年春季,中國大量取消穀物進口引起了市場的關注。美國農業部(USDA)的數據顯示,中國已取消了原定於4月下旬至5月中旬進口的累計110.4萬噸美國産玉米。這相當於美國一年的對中國出口量的7.4%。

 

      對於最大消費國的意外舉動,市場也做出了反應。疊加美國的豐收預期,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玉米期貨價格在5月中旬一度跌至每蒲式耳5美元左右,創出2021年10月以來的最低點。與2022年春季的最高價相比下降了3成。大豆也因類似的成交取消被意識到而出現下跌。

 

 

      對於中國突然取消進口,市場上出現各種猜測。有觀點指出,巴西穀物創紀錄的豐收,與美國産相比大幅降價,「即使支付違約金,換成巴西産也更為划算」(日本國內商社)。

 

      另一方面,NIPPN公司糧食業務的首席分析師服部秀城也認為,「這是中國尋求降低對美國依賴度的大趨勢之一」。

  

      實際上,中國提出了重視糧食自給的方針。「始終不懈地把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國總理李強3月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幕後的新聞發佈會上如此表示,鼓勵本國農民生産更多的糧食。

  

資料圖(Reuters)

 

      中國政府還加快了年內的《糧食安全保障法》制定的審議。此外還將解禁國內此前不允許的基因改造(GMO)品種的商業化,進口方面則將加強限制。

 

      中國基本能自給的是白米和小麥等屬於主食的穀物,其他作物則通過進口彌補不足。中國佔世界大豆進口量的59%、玉米進口量的14%,均為世界第一(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2021年)。

 

      由於飲食西化等原因,面向油脂的大豆需求不斷增長,中國消費的8成以上依賴從美國和巴西進口。肉類消費增加,飼料用玉米也日趨難以自給。需求的6%~7%從美國等國進口。

  


    

      1990年代後期僅為1%左右的糧食整體的對外依存度逐年上升,2020年達到19%,創出歷史最高水準。

 

      中國擺脫對海外依賴的背景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導致的糧食價格上漲和中美關係惡化。兩國本來就存在貿易摩擦,而且圍繞台灣問題的對立加深。

 

      目前,美國的矛頭主要指向半導體等尖端技術,農産品並未成為焦點。但是,越來越多觀點認為「中國非常擔憂如果對美國的依賴程度一直很高,對立激化或將導致糧食供應被切斷」(日本農林水産省農林水産政策研究所的高級主任研究官百崎賢之)。

  

      鑒於中國對自給路線的重視,日本丸紅經濟研究所的高級分析師李雪蓮指出,「中國的進口需求見頂的可能性很大」。

  

      中國的穀物進口量在20年間增至約6倍,一直對價格構成支撐。如果採購量減少,世界穀物市場的供需平衡也可能發生變化。中國在截至2025年的5年計劃中提出的目標表明,玉米將比2020年實際産量增加435萬~11685萬噸(2~16%),大豆增加340萬噸(17%),分別提高産量。

   

      從中國增産佔全球貿易量(過去3年的平均)的比例來看,玉米相當於2%~9%,大豆為2%左右。如果按計劃順利增産、相應地減少進口,將出現供過於求,很可能成為行情下跌的壓力。日本等消費國所面臨的糧食漲價將有所緩和。

  

 

      不過,供給過剩未必會一直持續下去。一旦需求下降和價格下跌固定下來,生産意願就會下降。比如大豆。2007年由於截至上年的價格相對低迷,美國的種植面積減少了14%,結果導致價格暴漲。 

  

      中國的自給戰略能否順利推進仍難以預測。適合耕種的土地已被開墾,耕地的擴張空間達到極限。

 

      也有聲音質疑快速增産的可持續性。日本農林中金綜合研究所的理事研究員阮蔚表示,「保護環境的政策也是中國的進口糧食的原因之一」,「退回提高自給率的政策會導致化肥和農藥的過度使用等導致的土壤退化」。

 

      在穀物出口國的供給能力下降後,如果中國的增産並未成功,再次轉為擴大進口,有可能導致意想不到的價格上漲。無法一蹴而就的中國自給政策,也存在給糧食市場帶來新的動盪這一風險。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浜美佐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