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或讓全球經濟損失超5萬億美元

2020/04/15


  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擴大,全球經濟面臨萎縮的危機。出行限制等導致的經濟損失有可能超過500萬億日元。4月14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將2020年全球經濟的增長率預期下調至-3.0%。各國將通過超800萬億日元的財政刺激政策來應戰,但能否儘早平息疫情仍難以預料。在為抑制疫情竭盡全力的同時,能否為將來的經濟復甦採取可靠的行動?成敗就取決於這幾個月。

 

  

  「經歷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經濟衰退的可能性很高」,IMF在展望中顯示了危機感。與實現2.9%正增長的2019年相比,現狀大幅惡化,將自2009年(下降0.1%)以來再次出現負增長,從1月的上次預測(增長3.3%)大幅下調。

 

  IMF此前預測稱,2020年全球名義GDP(國內生産總值)按美元計算約為90萬億美元。此次的下調按單純計算超過5萬億美元。美國高盛和花旗集團的經濟學家等認為,此次的世界經濟損失達到5萬億美元規模。高於民間估算超過2萬億美元的雷曼危機。

 

  預計損失集中於2020年上半年。摩根大通(JPMorgan)預測稱,從瞬間風速(年化環比增長率)來看,世界增長率1~3月將迅速下滑至-14.7%,4~6月降至-12.6%。

 

  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不斷出台對策。IMF總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表示,「世界各國正在制定8萬億美元左右的財政刺激計劃」。規模相當於世界經濟整體的近1成,看起來能充分彌補逾500萬億日元的經濟損失。正因為如此,金融市場也在恢復平穩,但危機的緩解並非易事。

 

  課題之一是速度。能否迅速救助陷入資金困難的企業和面臨失業危機的人?在美國,3月中旬以後的3周裏有1600萬人申請失業保險,雇用正在銳減。日本則制定了包括企業資金週轉支援和對家庭和個體經營者的補助金等經濟對策,但有觀點認為資金實際發放到位要等到夏季前後。

 

  IMF和市場的經濟學家現階段預測2020年下半年起將實現V型復甦。但是,如果財政支出發揮效力需要較長時間,倒閉和失業將出現激增,經濟復甦的基礎將被破壞。演變為復甦需要較長時間的U型和長期低迷的L型復甦的風險也難以否定。

 

  此外,還存在新冠病毒疫情超預期持續的風險。美國將開始討論重啟經濟活動,但如果操之過急,疫情有可能再次擴大。經濟的低迷將日趨長期化,同時財政支出也將進一步膨脹。


 

  世界經濟的更大風險因素是新興市場國家。新興市場國家也將實施大規模財政刺激,但依賴對外債務的國家很多,容易招致資金外流。3月,新興市場國家的股票和債券遭遇了800億美元的資金外流,超過了雷曼危機之時。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logo

  

  國際清算銀行(BIS)的統計顯示,新興市場國家的美元計價債務約為3.8萬億美元,在10年內增至2倍以上。本國貨幣貶值,美元債務的償還負擔進一步膨脹,陷入債務危機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化解危機、構建經濟復甦基礎的戰鬥剛剛打響。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貨幣政策與市場編輯 大塚節雄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