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開發國家的儲蓄率在疫情下走高

2020/07/16


       受新冠病毒導致的經濟惡化影響,顯示收入之中用於儲蓄的比例的儲蓄率在已開發國家出現居高不下的跡象。美國的儲蓄率繼創出歷史最高的4月之後,5月達到23.2%,處於歷史性的高水準,日本4~6月預計創出時隔20年的高水準。儘管各國政府採取支撐收入的舉措,但個人消費正面臨未來隱憂。

 

       美國商務部的統計顯示,美國5月儲蓄率為23.2%。雖然較創出歷史新高的4月(32.2%)有所下降,但仍是自1959年啟動統計以後的第2高水準。到新冠疫情嚴重化之前的2月為止儲蓄率穩定在8%左右,目前明顯很高。

 

 

       5月美國各州放寬外出限制,經濟活動逐步重啟,由於避免外出的反向影響,「報復性消費」也趨於活躍。個人消費支出(經季節性因素調整後)4月環比減少12.6%,但5月轉為增長8.2%,創出了歷史最高增長率。不過,在政府的失業保險補助金等支撐個人收入的背景下,消費的復甦仍在途中,儲蓄率也持續處在高位。

 

       消費下滑

 

       歐洲的儲蓄率也在快速上升。據SMBC日興證券統計,德國1~3月的儲蓄率達到逾12%,創出約17年來的高水準。消費下滑程度超過收入減少程度。

 

       日本由內閣府根據國內生産總值(GDP)統計而推算了家庭的儲蓄率。最近的公開數據為201910~12月的6.6%。日本經濟研究中心的估算顯示,20201~3月的儲蓄率為8.1%,4~6月為8.9%,達到約20年來的高水準。

 

 

       根本的格局與美國相似。每人平均1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6530元)補助金等日本政府的經濟對策支撐收入,但消費低迷。

 


 

       焦點是各國全面重啟經濟活動之後的趨勢。目前的儲蓄率提高可以説是正在積累家庭收支用於消費的餘力。如果像美國那樣維持消費復甦,儲蓄率有可能下降。

 

       實際上,感染再次擴大的風險正在提高,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突出。如果全面的需求復甦需要較長時間,儲蓄率也將居高不下。很多經濟學家認為「在疫苗問世之前,人員移動將受到抑制,以服務領域為中心,消費會持續低迷」。

 

       對失業感到不安

 

       在美國,越來越多觀點認為失業率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能恢復至危機前的水準無法消除對失業和收入減少的不安,也成為消費者捂緊錢包的原因。

 

美元(reuters)

 

       德國證券的首席經濟學家小山賢太郎預測稱,日本的儲蓄率在4~6月迅速上升至18%水準之後,2021年也將徘徊在10~11%這一高於疫情前的水準。大規模經濟刺激對策導致公共債務進一步膨脹,「出於對將來增稅的擔憂,家庭的預備性儲蓄將增加」。

 

       在新冠疫情後,企業也開始控制非必要非緊急的支出。即使政府最大限度地動用財政,注入資金,如果民間部門將錢存在手裏,經濟增長力也不會提高。日本銀行(央行)總裁黑田東彥表示,由於疫情長期化,「企業和家庭的增長預期下降,(投資和消費等的)支出態度或趨於慎重」,將這一點列為經濟的下行風險。

 

       如果民間維持儲蓄過剩的狀態,自然利息率(不會引起經濟加速和減速的中性利率水準)將下降。德國證券的小山表示,「央行難以擺脫低利率政策的‘日本化’將在歐美擴大」。為了避免經濟、物價和利率陷入停滯的「低溫經濟」進一步加重,有必要重新調整經濟政策。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