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國家7成製造業低迷,因需求不足

2023/08/08


海上貨櫃運輸已基本恢復正常(7月,加拿大溫哥華、Reuters)

 

      全球商品需求正在下降。從製造業的景氣指數來看,29個主要國家和地區的7成企業活動出現「萎縮」。受新冠疫情結束的影響,消費的重心從商品轉移到服務業,同時以已開發國家為中心的貨幣緊縮以及中國內需低迷産生負面影響。由於需求不足,供給制約的解除並未變成東風。服務業能否支撐整體經濟將成為焦點。

 

      中國南方廣東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區,被稱為「世界工廠」的企業聚集地,在經歷新冠疫情帶來的混亂後,已基本恢復正常。例如因等待卸貨而滯留在港口的貨櫃船。金融資訊公司Refinitiv統計顯示,截至2022年3月頂峰時膨脹至70艘以上,但最近只有20艘左右。

 

      日本海事中心的數據顯示,亞洲對美國的海上貨櫃運輸量進入2023年後一度同比減少2~3成。業內有聲音表示,「雖然存在銷售需求,但無法消除零售的過剩庫存,並未強勁到需要新增生産和運輸」(大型貨櫃船企業)。

 

      給全球帶來通膨壓力的供應鏈制約已基本解除。由於中國防疫措施的改變,經濟活動實現正常化,影響明顯。對於製造業來説,有助於零部件採購等生産工序的改善。然而,目前並未充分利用供應鏈正常化。這是因為實際需求不足。

 

 

      市場相關人士關注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每月公佈的「全球供應鏈壓力指數(GSCPI)」。該指數以海上運輸的運費和主要國家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的供應鏈相關項目等為基礎計算得出。以零為標準,正值顯示供應鏈比平時更加擁堵、出現供應制約的情況。負值區間則顯示由於需求減少,需要運輸的商品很少,供應鏈的供需平衡在被打破。

 

      8月4日公佈的7月GSCPI為-0.9,連續6個月低於零。5月跌至僅次於雷曼危機後的2008年11月創出的最低值(-1.59)的水準。2008~2009年,美國陷入經濟衰退,同時金融機構的貸款能力下降,汽車等耐用消費品和生産資料的需求蒸發。

 

      受新冠疫情影響,宅家消費導致商品需求激增。美國調查公司標普全球大宗商品市場洞察 (S&P Global Commodity Insights)的海運分析與研究主管Daejin Lee針對當前的需求下降指出,受新冠疫情結束影響,「消費模式從商品轉為旅遊等服務的影響突出」。

 

      也有觀點指出,以已開發國家為中心的央行的貨幣緊縮效果正在顯現。之前受疫情影響,實施了大規模的貨幣寬鬆政策,導致了資産價格暴漲和過度消費。目前加速的加息引發了信貸緊縮,導致需求萎縮。

 


   

      中國的內需也弱於預期。6月的貿易統計顯示,進口額連續4個月低於上年同月,環比也轉為下滑。法國歐萊雅的首席執行官尼古拉•耶羅尼米斯(中文名:葉鴻慕)在7月的財報發佈會上針對中國銷量表示,「仍未恢復至疫情前的水準」,承認復甦緩慢。

 

 

      商品需求的不足導致了全球製造業的低迷。

 

      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公佈的7月美國製造業指數為46.4,較上月小幅改善,但仍連續9個月低於50的榮枯線。該指數連續低於50的時間創出2008年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以來的最長紀錄。電子産品和化工産品訂單低迷。

 

      標普國際發佈的7月全球製造業PMI,已經連續11個月低於屬於中性水準的50。跌破50的時間長度僅次於雷曼危機之後的經濟衰退期。從地區來看,在29個主要國家和地區中,7成低於50,企業活動萎縮。尤其是歐洲的低迷尤為突出,區域內最大的德國為38.8,比中性水準低11.2個百分點。

 

 

      德國化工大型企業巴斯夫(BASF)在2023年4月至6月面臨汽車以外的主要客戶的需求下降。該公司執行董事會主席馬丁•布魯德米勒(中文名薄睦樂)在7月的財報説明會上表示,「像金融危機時中國(通過大規模財政刺激)拯救世界那樣的事情,今年下半年不會發生」。巴斯夫最近下調了2023年全年業績預期。

 

      日本7月製造業PMI為49.6,連續2個月低於50。由於晶片短缺的消除,汽車生産有所恢復,減速較為緩慢。目前總體表現強勁的日本上市企業也難免受到外需減少的影響。製造用於住宅管道等的氯乙烯樹脂的信越化學工業2023財年(截至2024年3月)或將時隔2年出現最終利潤減少。

 

      作為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全球南方」之一的印度保持強勁勢頭。除了內需之外,還在爭取孟加拉國等周邊國家的需求。墨西哥似乎受益於對美出口企業的「去中國化」。

 

      目前全球經濟和美國經濟的火車頭均為服務業。還在增加雇用,很快陷入經濟衰退的風險很小。不過,如果需求不足和製造業長期低迷,是否能僅靠服務業支撐實體經濟?經濟明顯惡化的憂慮依然存在。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浜美佐、五味梨緒奈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