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進入「第2幕」

2018/08/24


      美國和中國8月23日互相對價值160億美元的進口商品加徵關稅,貿易戰進入「第2幕」。全球性企業建立的供應鏈産生裂痕,全球的自由貿易體制劇烈動搖。中美將全面開戰,還是達成休戰交易?貿易戰的不確定性給世界經濟的前景蒙上陰影。

    

      日本企業也被捲入了中美貿易戰的漩渦之中。「不明白什麼氟樹脂被包含在制裁對象之中。不認為對這樣的縫隙産品加徵關稅,會讓中國政府改變智慧財産權政策」。大金工業的美國法人代表7月24日在美國政府舉行的聽證會上這樣表示。

    

      大金在美國開展空調和化學産品業務。該公司生産的氟樹脂的一種——「聚四氟乙烯(PTFE)」等3種樹脂被納入美國8月23日啟動的對華制裁關稅商品清單。

    

     在美國用於飛機和通信電纜的氟樹脂市場規模出現擴大,在美國銷售的氟樹脂主要由大金的中國自有工廠供貨。大金認為「加徵關稅將導致價格上漲,失去市佔率,最終影響美國的就業」,但這一主張未獲得認可。

     

 

     美國針對中國侵犯智慧財産權行為實施的第2輪制裁關説對象包括半導體、電子零部件和樹脂産品。尤其是半導體相關産品,涉及記憶體、處理器和各生産工序使用的裝置及交換零部件等眾多産品。

     

      雖然美國發動的制裁關稅是為了打擊中國企業,但實際上蒙上巨大損失的將是美國企業。這是因為大量「從中國進口的商品」是美國企業的産品。

 

     據美國半導體行業的消息,進口商品的近6成屬於由美國企業設計,由中國代工企業完成附加值較低的組裝等「後製程」後再出口到美國的産品。除了美國企業外,南韓、台灣和歐洲企業也從中國大陸的生産基地向美國出口産品。

   

      台灣和美國的代工企業在中國大陸設有生産基地,還有半導體廠商在中國建立了自有工廠,例如美國英特爾。由於企業推進國際分工,在日本、南韓和台灣完成「前製程」加工的半導體也被作為「中國製造」出口到美國。

  


   

      2017年美國進口的半導體中,中國製造的佔3成,成為美國的最大供貨國。存在感不斷增強,JP摩根證券的高級分析師森山久史指出,「如果來自中國的半導體進口陷入停滯,美國面臨著半導體短缺的風險」。

 

      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在中國設立後製程工廠,中國的加工裝置製造商正在崛起。其中包括用於生産發光二極體(LED)的雷射加工裝置廠商,以及半導體等産品一條龍生産相關的廠商。製造裝置也被納入8月23日啟動的加徵關稅商品清單之中,今後美國的工廠要引進這些製造裝置的話,關稅層面的成本將提高。

    

擔憂對中國關稅制裁擴大,從中國向美國出口的貨船急劇增加(中國青島港,AP)

 

     以中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為轉捩點,日美歐的全球企業在中國建立生産基地,構建了複雜的供應網。美國川普政府的高關稅政策蘊含著一種危險,就是給這種以自由貿易為前提發展起來的供應網造成明顯裂痕。

  

     已經構建起來的供應網的重建並非易事。這是因為如果改變生産工廠和採用的零部件,經常需要再次確認品質等,並獲得客戶的認可。

  

    以日本半導體巨頭瑞薩電子為例,從中國基地向美國出口、被納入額外關稅對象的産品僅佔銷售額的1%左右,但難以迅速改為從日本等地供給。再看3月啟動的鋼鐵和鋁關稅,採用日本造特殊鋼、在美國製造汽車零部件的愛知縣的一家中小企業高管抱怨稱,「成本提高了約15%」。

  

     已開始浮出水面的供應網的扭曲將削弱企業的投資意願。「由於擔憂貿易戰,工廠自動化等中國的設備投資需求正在下滑」,發那科會長稻葉善治如此指出。此前因産業升級計劃「中國製造2025」而保持堅挺的數控(NC)設備和工業機器人的訂單增長乏力。

 

 如果對立先銳化,經濟的下行壓力將加強。中國人民銀行(央行)政策委員馬駿估算,美國對7月第1輪和第2輪對合計的500億美元中國産品開徵額外關稅,中國的實際經濟增長率將被拉低0.2個百分點。在債務削減的影響帶來經濟減速的背景下,這是無法忽視的數字。31個主要城市的失業率從6月的4.7%提高至7月的5%。

 

   再看美國。4~6月實際增長率為4.1%,處於約4年來最高水準。不過,這是因為大規模減稅的效果仍在持續,同時在汽車等一部分耐用品領域,發生了擔憂關稅導致價格上漲的搶搭末班車需求,這也推高了增長率。

 

   在已被推高至超出實力的繁榮的背後,企業感受到異變的跡象。美國摩根大通(JPMorgan)發佈的7月全球製造業PMI(採購經理人指數)顯示,新增出口訂單創過去2年最低。SMBC日興證券的丸山義正指出,「由於搶搭末班車需求的反彈性下滑,貿易摩擦導致的下行壓力將在7~9月以後加強」。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針對貿易保護政策敲響警鐘稱,「將抑制企業的投資,切斷供應網,阻礙新技術的普及,降低生産效率」。世界正在面對以全球化為引擎的世界經濟發生逆旋這一風險。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貿易問題採訪組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