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貿易增長放緩,亞洲歐洲雙雙降速

2019/03/04


  世界貿易的停滯跡象正在加強。荷蘭經濟政策分析局(CPB)的數據顯示,2018年貿易量比上年增長3.3%,與2017年的增長4.7%相比出現放緩。跨境産品流動低於世界經濟增長率的「Slow Trade」正在重現。不僅是美國和中國的貿易摩擦,各國經濟增長力下降也有可能正在導致貿易放緩。

   

  荷蘭經濟政策分析局的貿易分析體現了最近的動態,作為顯示世界經濟動態的指標之一,受到各國中央銀行等的關注。

    

堆滿貨物的上海港(資料圖)

    

  觀察月度數據可以看出,世界貿易截至2018年底出現迅速放緩。2018年12月的世界貿易量指數(以2010年為100)降至122.8,比2017年下降1.4%。自2016年1月以來首次同比降低。

      

  索尼金融控股的菅野雅明指出,「在美國提高對中國關稅前,出現了搶搭末班車的出口,有可能抑制了下半年的貿易」。

 

   

  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新興國家的貿易量2018年12月同比下降4.6%。與10月的增長10.8%相比,放緩跡象明顯。菅野表示,擔憂貿易摩擦的企業對設備投資變得慎重,東南亞和日本的對中國出口籠罩陰影。

      

  此外,擔憂歐洲經濟的聲音也很多。歐元區貿易量2018年11月下降2.0%,創出2013年2月以來的最大降幅,2018年12月也下降1.1%。有可能是義大利的財政問題等産生了負面影響。針對目前的世界貿易停滯狀態,SMBC日興證券的丸山義正表示,「令人意識到比預想更早的世界經濟失速風險」。

    


        

  專家重視貿易量與世界經濟增長率的關係。這是因為在企業在全球拓展業務的經濟結構之下,貿易放緩的原因有可能是經濟增長潛力下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月發佈的2018年世界經濟增長率(推算值)為3.7%。2018年出現貿易增長低於經濟增長率的Slow Trade。2017年曾時隔6年消除這種狀態,但短短1年後重新出現。

    

  上次的Slow Trade始於2012年。當時處於雷曼危機後世界經濟正在恢復的局面。過去,Slow Trade僅出現在世界性衝擊之後,但上次屬於截至2016年的長期現象,被認為體現出世界經濟的結構變化。

   

  日本銀行(央行)表示,出現Slow Trade的7成原因在於「潛在增長率低迷」等結構性因素。這是因為按剔除物價因素的實際增長來看,生産機械等生産資料的進口大幅減少。

    

  如果潛在增長率下滑是貿易停滯的原因,可以認為2017年的復甦是暫時性的。日本一直以外需為支撐保持經濟復甦,因此將因世界增長力下降而受到巨大影響。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