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印度初創企業融資超過中國

2019/05/29


  在亞洲初創企業中,東南亞和印度企業在籌集資金方面的存在感出現增強。2019年1~3月,除中國外的亞洲大洋洲地區的融資額時隔約5年超過中國。受中美貿易戰影響,中國經濟的前景充滿不確定性,投資資金開始流向印度和東南亞周邊國家的成長企業。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基於畢馬威(KPMG)的統計數據分析發現,2019年1~3月東南亞和印度等中國以外亞洲大洋洲地區初創企業的合計融資額同比增加5%,增至約72億美元。一方面,中國初創企業的融資額則急劇減少65%至58億美元。東南亞和印度的合計融資額時隔約5年再次超過中國。

   

  從融資額排前10的企業來看,變化十分明顯。2018年4~6月前10全部為中國企業,而2019年1~3月東南亞和印度的4家企業榜上有名。

 

行使在曼谷街頭的Grab車輛

         

  排在首位的是新加坡網約車企業Grab,該公司從軟銀願景基金和美國微軟等企業籌集了約45億美元。印度物流初創企業Delhivery也籌集了約4億美元,邁入「獨角獸企業(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未上市企業)」行列。

     

  中國以外亞洲大洋洲地區初創企業的融資額連續2個季度保持增長。保持堅挺增長勢頭的背景是創業的行業出現擴大。據印度的IT行業團體統計,印度的初創企業已經超過7千家,僅2018年就誕生了1200多家。其中近20家成長為獨角獸企業,預計2019年也將有超過5家初創企業邁入獨角獸的行列。

    


         

  印度擁有13億人口,東南亞合計擁有6億人口。隨著通信網路的完善,形成了IT初創企業易於擴大業務的環境。在當地活動的風險投資企業Spiral Ventures的社長堀口雄二表示,「尤其是印度,作為新興市場國家,同時實行透明性較高的資本主義制度,對投資者來説充滿吸引力」。印度正在逐漸形成投資資金流入和初創企業日益多樣化的良性循環。

   

  一方面,中國的投資急劇減少受到此前投資過熱的反作用影響。畢馬威中國的合夥人菲利普(音譯)認為,最近中國的風險投資從不尋常的高增長回歸正常化。

  

  此外,受中美貿易戰影響,美國的風險投資企業等開始避開中國,轉為關注其他亞洲國家。從投資者來看,向中國出資的美國風險投資企業和機構投資者出現減少。一方面,在印度和東南亞,以日本軟銀集團和美國紅杉資本等為首,日美投資者的存在感出現增強。

    

  美國投資者重新關注中國以外亞洲國家初創企業的契機是,沃爾瑪2018年投資160億美元收購印度最大電商平臺Flipkart。在亞洲投資超過90家企業的BEENEXT的創始人佐藤輝英錶示,「獲得豐厚回報的投資者進一步把風險資金投入印度和東南亞,這一傾向今後也將繼續下去」。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