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貨的將來:印度造,全球賣?

2023/09/22


  南韓財閥企業正在把印度打造成出口基地。現代汽車通過收購美國通用汽車(GM)的印度工廠等,把在印度的年産能提高至140萬輛。三星電子也在印度擴建智慧手機工廠,供應商不斷向印度集聚。受到韓印兩國政府的經濟合作推動,不僅限於印度國內,印度還成為南韓企業向中東、非洲展開攻勢的跳板。

    

  9月9日~10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的20國集團(G20)峰會上,印度總理莫迪在繁忙的會議間隙,抽出時間與南韓總統尹錫悅舉行會談。

  

現代汽車集團在印度乘用車市佔率排在第2位(現代汽車的印度工廠)

 

  除了擴大防衛裝備供應之外,韓印兩國還針對純電動汽車(EV)和半導體領域就擴大技術合作達成一致。據悉,雙方同意向印度匯聚尖端産業,在兩國構築穩定的供應鏈。

     

  對於以出口為經濟支柱的南韓來説,擁有世界最多人口的印度市場具有很大吸引力。對於急於培育高科技産業的印度來説,與擁有半導體技術的南韓合作也有好處。外交對立較少的韓印兩國的想法不謀而合。

   

  南韓企業的印度業務始於1990年代後期,目前正迎來新階段。在擴大印度工廠生産的同時,作為面向中東和非洲市場的出口基地,印度工廠也開始發揮作用。中東和非洲與印度地理位置近,氣候和經濟實力也相似,因此面向印度的模式被認為容易行得通。

    

  持續對印度積極投資的是現代汽車。現代8月宣佈收購通用的塔萊加(Talegaon)工廠,表示「在印度的産能將提高至100萬輛的水準」。

  

     

  現代與旗下的起亞加起來,在印度的年産能預計將從2022年的約120萬輛提高至140萬輛,印度將成為現代汽車僅次於南韓的第2大生産基地。現代汽車集團在印度國內的銷量為80萬輛,可見有60萬輛左右將用於出口。現代在銷售持續低迷的中國推進生産基地重組,印度的作用將進一步提高。

      

  現代汽車1998年獨資在印度南部的金奈建設整車工廠,開始開拓印度市場。通過面向印度的戰略車型微型車「Santro」的熱銷,逐漸從領先的瑪魯蒂鈴木等手中奪取市佔率。現代與起亞合計,在印度國內的乘用車市佔率為21%,僅次於瑪魯蒂鈴木(41%),位居第2。 

     

  現代摩比斯(Hyundai Mobis,現代汽車的主要供應商)也正在現代和起亞的當地工廠旁邊建設零部件工廠,還考慮建設第3座工廠。2級供應商等也在逐步集聚,南韓企業正在印度國內穩步推進供應鏈的建設。

   


     

  此外,1995年進駐印度市場的三星電子也非常重視印度。三星在新德里附近的諾伊達市(Noida)運營一座巨大的智慧手機工廠。通過2018年公佈的追加投資,該工廠的年産能將達到1.2億部左右,被認為佔到三星智慧手機出貨量的4成左右。

     

  三星2019年宣佈撤出在中國的智慧手機生産,一直把生産轉移至越南和印度。雖然主要原因是中國的工資上漲,但在中美對立尖銳化的背景下,最終有望形成不依賴中國的供應鏈。

    

  此外,三星螢幕將花費7億美元建立面板供應基地等,相關産業也會陸續進駐印度。對於正在印度市場與中國品牌爭奪最大份額的三星來説,諾伊達工廠被定位為兼顧開拓印度市場和向海外出口的重要基地。

    

  中美對立推高期待,不透明的法制構成風險

     

  7月下旬,印度總理莫迪在古吉拉特邦舉行的半導體産業振興活動「Semicon India」上登臺,高調宣佈「印度正在為(吸引)半導體産業鋪紅毯」。還呼籲國內外企業進駐印度,莫迪表示「迅速採取行動的企業可以獲得領先優勢」。

      

  2014年上台的莫迪政府提出製造業振興政策「Make in India」,一直推動國內外企業擴大在印度的生産。通過調整各邦的稅制、下調法人稅實際稅率等措施,推進改善營商環境。由於中美對立,全球正在推進調整供應鏈,對印度的期待正在提高。不過,印度的「法制不透明」這一點仍是沉重的課題。

      

  印度一直優先考慮自身國內情況,有時採取唐突的措施。2022年為了優先供應國內,對鋼鐵産品徵收出口關稅。2023年8月宣佈針對個人電腦和平板電腦等的進口採取許可制度。最初決定當天實施,但後來又通知給予3個月的寬限期,朝令夕改的做法對企業來説也是風險。

     

  南韓企業進駐印度也並非一切順利。浦項製鐵(POSCO)2005年曾表示要與印度的地方政府共同建設鋼鐵廠,但由於當地居民的反對等原因,地方政府放棄了履行合同。此外,2022年浦項製鐵又決定與印度新興財閥阿達尼集團(Adani Group)建設鋼鐵廠,但由於阿達尼涉嫌違規,計劃不可避免地被推遲。

          

  世界最多人口、平均年齡28歲、未來將超越中國——雖然印度常常得到肯定,但毫無徵兆的管制和關稅變更等,商業環境劇變的風險很大。

    

  繼「Make in India」之後,印度政府還提出了「Make for the World」的口號。不僅是內需,這個口號還意識到振興出口,但為了獲得海外企業的信賴,印度有必要進一步確保透明性。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細川幸太郎 新德里、花田亮輔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