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023對美出口減20%,不再是美國第一大進口國
2024/01/10
中國在美國進口商品中的佔比17年來將首次從第一位跌落。1~11月美國從中國的進口額比去年同期減少20%以上,按年度數據計算,很有可能被墨西哥超過。美國將採購地由中國改為其他友好國家的動向明顯。
這是根據美國商務部的貿易統計數據計算出來的結果。中國將自2006年以來首次在年度佔比中跌至第2位以下。1~11月,中國在美國進口總體中的佔比為13.9%,降至2004年以來的最低水準。美國從中國進口在2017年前後達到峰值,這一比例超過21%,與其他國家拉開了很大的差距。
![]() |
2023年美國從墨西哥的進口額有望刷新歷史新高。墨西哥對美國出口的佔比自2000年以來將首次成為首位。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的尼爾斯·葛蘭姆(Niels Graham)指出:「雖然規模不大,但中國廠商在墨西哥的工廠進行最終生産,試圖出口到美國的例子是存在的」。
美國從歐洲和東南亞的進口增加。1~11月從歐盟(EU)的進口額刷新了新高。自東盟(ASEAN)的進口額雖然同比出現減少,但仍為歷史第2大,份額比10年前翻了一倍。
在電子産品等此前高度依賴從中國進口的品類方面,向其他國家轉移的動向擴大。
![]() |
智慧手機方面,1~11月從中國進口同比減少1成,自印度進口擴大至5倍。筆記型電腦方面,美國從中國進口減少3成,越南增至4倍。自東南亞采購規模雖然還很小,但正在迅速增加。
背景有美國政府的政策推動。拜登政府正在推進在與友好國家之間建立供應鏈的「友岸外包」。繼續執行前川普政府開始的對合計價值3700億美元的中國産品徵收的制裁關稅。
在地緣政治學風險背景下,全球企業也紛紛採取避免過度依賴中國的「中國+1」戰略。尼爾斯·葛蘭姆預測影響將長期持續,指出「中國+1完全影響美國的進口統計要用幾年時間」。
拜登政府正在討論調整制裁關稅,預計今年上半年將拿出結論。圍繞純電動汽車(EV)、光伏發電相關産品及尖端産品以外的一般半導體,正在討論進一步提高關稅。
對華強硬路線容易超越黨派獲得美國輿論的支援。美國在野黨共和黨批評拜登政府軟弱。拜登政府在11月總統選舉之前希望展示強硬姿態的動機容易發揮作用。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RB)擔憂影響物價。在2023年12月的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上,因美國政府的政策引發美國通貨膨脹高漲的風險成為討論的話題。
由進口低價的中國産品轉為美國自産的動向,也可能通過國內人手短缺成為推高物價的因素。物價上漲是拜登政府支持率低迷的原因。美國總統選舉之前,對華強硬態度與控制通貨膨脹取得平衡是美國政府頭痛的地方。
擺脫中國並不容易。隨著美國國內EV的普及,對EV生産不可或缺的鋰離子電池的進口猛增,進口依賴度達到了7成。雖然智慧手機和遊戲機相關進口趨於減少,但依然佔7~8成。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飛田臨太郎 華盛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