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選中消失的700萬人
2014/12/16
為什麼投票率歷史最低?
日本總務省12月15日公佈了眾議院選舉的投票率,小選區為52.66%,比例代表為52.65%。較創下歷史最低記錄的2012年上次大選(小選區為59.32%、比例代表為59.31%)均降低了6.66個百分點。
![]() |
為什麼再次出現一黨獨大的「雪崩」局面?
日本眾議院選舉自2005年以後,一直呈現一黨獨佔多數議席的「雪崩」現象。自民黨此次在295個小選區議席中獲得了223個議席,這相當於整體的76%,而得票率只有48%。在各選區,此次也顯現出只能1人當選的小選區制的特性。
從實際總得票率來看,自民黨自2009年眾議院選舉以來,已連續3次出現下滑。2009年獲得2730萬票,低於民主黨,失去政權。2012年雖獲得2564萬票,但因民主黨自取滅亡,自民黨奪回政權。而此次較上次大選少了12萬票,共計2552萬票。雖然得票數減少,但投票率降低,因而獲得了民主黨2倍以上的選票,確保了優勢。與2012年的投票率59.32%相比,投票人數此次減少了近700萬人。近半數選民選擇棄權,這給自民黨帶來了有利影響。
「自民黨佔據優勢」的報道帶來了什麼影響?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的選舉前的輿論調查顯示,自民黨將獲得300個議席,但結果只獲得了291個議席。日本各大媒體的形勢調查會給選民投票帶來影響嗎?
日本大學教授岩井奉信(政治學)指出,「因事先存在自民黨將以壓倒性優勢獲勝的預測,因此自民黨支援者未能積極參與選舉,而在野黨支援者在這個時候積極參與了選舉。這給自民黨多少帶來了些負面宣傳影響」。
據自民黨選舉對策委員會幹部表示,在收盤選舉戰中,在與民主黨競爭激烈的部分小選區,最終僅以微小差距獲勝。據稱,在比例代表方面,也有部分選票從自民黨流向維新黨和共産黨。實際上,維新黨和共産黨的選票相比輿論調查結果有所增加。
可以説多少産生了一些「失敗效應」而非「從眾效應」,即為劣勢者提供了支援,但卻沒有為佔有優勢的政黨和候選人投票。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