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人物看日治時期的台灣
2017/08/07
近期,多部關注日本統治時代的台灣和日本的紀錄片電影上映。日本和台灣的導演挖掘了不為人知的個人故事,試圖向大眾傳達故事人物的真實想法。
用熟練的手法把魚肉切成刺身,沾上芥末和醬油品嚐。在日本導演酒井充子的《台灣萬歲》裏出場的台灣漁夫們,至今仍在使用日本人以前傳入的「叉魚法」捕魚,津津有味地吃著鮮美的生魚片。
日本導演眼中的日治台灣人
酒井充子從15年前開始探訪那些在日治時期長大、被稱為「日語一代」的人們,記錄了在時代洪流中沉浮的他們的複雜心境。作為繼《台灣人生》、《台灣身份》之後系列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本部影片的「主人公是從激蕩的時代一直勤懇勞作的人們」。
![]() |
《台灣萬歲》片中出場的老船長和家人 |
2015年的夏天,酒井導演租車遊歷了台灣東海岸,在台東縣成功鎮遇到了會講日語的85歲老船長。酒井表示,「他的笑容以及離開漁船後如今仍在田地裏默默工作的樣子吸引了我」。電影中出現了阿美族的漁夫和保持傳統捕獵方式的布農族原住民們。「通過長時間的採訪,我感覺正是因為有了無論什麼時代都在不斷勞作的人們,才有了現在的台灣。我想將這件理所當然的事拍攝下來。」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約半個世紀裏,台灣一直處在日本的統治之下。現在仍然有接受過日語教育、懂日語的台灣老人。據悉,酒井導演19年前在台北郊外旅遊時,被當地的高齡男性用流利的日語搭話。酒井在震驚的同時深感自己對台灣的認識太淺薄。她説:「希望通過電影讓大家看到另一個台灣的樣子」。
到沖繩種鳳梨的台灣農民
不僅是日本導演,也有台灣導演在關注著這個時代。20世紀30年代,黃胤毓導演注意到了搬到沖繩縣石垣島的60多歲的台灣農民群體。黃胤毓説自己在大學時代從日本教授聽説了農民們的存在,對此産生了興趣。「説起那時遷居日本的人,以前會浮現出學者、醫生和成功的創業家這樣的印象,卻不知道還有開荒種鳳梨的勞動者」,黃胤毓説道。
![]() |
《海的彼岸》中回到久違故鄉的台灣女性 |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