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朝鮮核與導彈的威脅

2017/09/06


      朝鮮核、導彈威脅的逐步升級。自2016年以後,朝鮮強行實施3次核子試驗,還反覆發射了各種射程的導彈。朝鮮領導人金正恩開始宣稱,有能力在可打擊美國本土的洲際彈道導彈(ICBM)上安裝核彈頭。

 

朝鮮勞動黨新聞7月29日刊登的「火星14」洲際彈道導彈發射圖片(kyodo)

 

  不斷進步的核技術,對中國也構成「威脅」

 

      核開發的速度非常迅速。已故金正日總書記時代實施的核子試驗只有2006和2009年的2次,但進入金正恩時代後,在2013年2月、2016年1月、同年9月進行,間隔時間縮短,此次(9月3日)與上次相隔不到1年。每次進行試驗,爆炸的規模都在加大,種類也日趨多樣化。除了初期的鈽型之外,還有鈾型、利用核融合反應提高威力的「助爆型」,此次則有可能是以原子彈用於起爆的氫彈型。日本政府估算稱,核子試驗引發的地震的規模為芮氏6.1級,達到相當於上次約6倍的約70千噸。

 

 

      為了配備於各種導彈,實現核炸彈小型化的技術似乎也取得了進展。此次朝鮮聲稱「配備於洲際彈道導彈的試驗取得了成功」。對於核技術的迅速進步,不僅是日美韓,中國也顯示出強烈的警惕感。原因在於有可能誘發東亞全境的「核多米諾骨牌效應」,為了對抗朝鮮「擁核」,日本、南韓乃至台灣的核武裝論將加強。如果今後繼續展開大規模核子試驗,以中國東北地區為代表,周邊地區有可能面臨放射性污染的影響,對環境問題的擔憂也在加強。

 

  導彈的新型不斷湧現,發射技術也在提高

 

   朝鮮的導彈開發始於1980年代,除了短程彈道導彈「飛毛腿C、ER」之外,將日本全境納入射程的中程彈道導彈「蘆洞」已將200枚以上用於實戰部署。

 


 

     與1994年以後的金正日時代相比,2011年進入金正恩體制以來,導彈的種類和發射次數都在增加。朝鮮8月下旬接連發射了3枚短程彈道導彈和1枚中程彈道導彈。

 

 

   此外,2011年底金正恩擔任最高領導人以後,還加快了開發速度。2016年以後,多次進行了潛艇發射彈道導彈(SLBM)、中程彈道導彈「舞水端」和「火星12」、遠端彈道導彈「大浦洞2派生型」和洲際彈道導彈級的「火星14」等各種射程的發射試驗。

 

   尤其顯示出技術實力提高的是採用移動式發射臺(TEL)的移動發射。在短時間內完成燃料注入的易於充填的固體式燃料、以及防止發射臺損傷的「冷發射(cold-launch)」式取得了成功。此外,以超高度發射的「高飛軌道(Lofted Trajectory)」技術也取得了進展

 

 


 

   英國智囊組織國際戰略研究所的導彈專家發佈分析稱,朝鮮有可能在黑市獲得了在烏克蘭生産的前蘇聯液體燃料式引擎的改良型,進而使導彈發射技術飛躍式提高。由此可見,在朝鮮的發射技術在短時間內如此突飛猛進的背後,存在這種來自前蘇聯的「支援」。

 

   日本要通過人造衛星捕捉發射的跡象,借助神盾艦的海基型攔截導彈(SM3)和地對空攔截導彈「愛國者-3型」(PAC3)等加以攔截,阻礙正在提高。

 

   一直加強制裁的安理會

 

   國際社會為對抗朝鮮接連不斷的挑釁,一直通過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加強制裁。尤其是8月5日通過的「2371號決議」為切斷核子試驗和導彈開發的資金來源,針對佔朝鮮出口近4成的煤炭和鋼鐵出口,將制裁措施從「附加限制」加強為「全面禁止」,海産品也納入了出口禁止名單。此外,還禁止接收朝鮮新派出的勞工以及設立新合資企業等。南韓政府估算稱,「能切斷約10億美元的外匯收入」。

 

   不過,為贏得對制裁持消極態度的常任理事國中國和俄羅斯的贊成,並未達到完全封鎖的地步,仍留下了「漏洞」。那就是打擊朝鮮經濟的作用突出的原油供給停止以及朝鮮強烈反對的將金正恩納入制裁對象。朝鮮在制裁決議通過後的8月29日,發射了飛過日本上空的彈道導彈。日美韓等已在考慮石油禁運牌、將金正恩納入制裁對象,推動安理會制裁進一步強化。

 

 


 

  對制裁消極的中國和俄羅斯

 

   要提高對朝鮮制裁的實際效果,不可缺少與朝鮮相鄰的兩個大國中國和俄羅斯的嚴格履行。中國被認為每年供應約50萬噸成為朝鮮經濟救命稻草的原油,朝鮮還在增加從俄羅斯採購。

 

   在朝鮮的貿易總額中,對中國貿易佔9成。作為合法的外匯賺取手段,朝鮮積極向海外派遣勞工,據稱合計向40個國家派出近10萬人,而其中多數在中俄工作。關於與朝鮮接壤的中俄,統計上無法體現的走私貿易也很活躍,難以讓制裁的大網發揮作用。

 

 

   另一方面,出現了制裁産生影響的跡象。據香港環亞經濟數據有限公司(CEIC)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發佈的資料顯示,中朝間貿易額以2013年的65億4660萬美元為頂峰,隨後呈下降態勢。如果中國嚴格履行安理會決議,有望進一步下降。

 

   中國對朝鮮的核子試驗和導彈挑釁日趨充滿不信任感,但擔心制裁將朝鮮逼到絕境後使其失控、以及金正恩政權崩潰導致大量難民流出等事態,因此對於制裁的強化持消極態度。此外,因烏克蘭問題等在國際上陷入孤立的俄羅斯也希望借助對朝鮮的影響力來提高話語權。不過,朝鮮也強烈譴責支援制裁決議的中國和俄羅斯,主張通過對話解決問題的中俄也仍未找到打開局面的頭緒。

 

  美國「核保護傘」失效的風險

 

   面對朝鮮的彈道導彈威脅,日本此前以兩手準備加以應對,一是「擴張核威懾(核保護傘)」,即如果遭到攻擊,根據日美同盟關係,美軍展開報復,借此態勢威懾朝鮮,二是部署日本自衛隊的「導彈防禦(MD)」系統,以攔截威懾失敗後朝鮮發射的導彈。

 

   但是,目前出現一種風險,如果朝鮮擁有可打擊美國本土的洲際彈道導彈,美國將擔心這種攻擊,即使日本遭到攻擊,也會對報復猶豫不決(核保護傘失敗)。此外,朝鮮今年5月發射的火星12號實現了日本自衛隊的導彈防禦無法攔截的高度和再入大氣層速度。

 

   鑒於這種情況,對於日本來説,擴大「導彈避難訓練」成為當務之急,以便萬一導彈打到日本本土,也能將民眾的被害控制在最小限度。此外,關於在朝鮮發射之前使導彈基地失去戰鬥力的「敵方基地攻擊能力」一事,也似乎需要解決。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