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記者「魚鷹」搭乘體驗記
2018/04/03
本以為飛機還在跑道上做起飛準備,卻突然感覺身體騰空而起。接著,我看到了後方打開的機艙口外的景象,這才發現原來已經起飛。機艙內響徹著震耳欲聾的轟鳴聲,噪音之大甚至讓人無法與一旁的人交談。「啪塔啪塔」、「咔咔咔」,在螺旋槳的旋轉聲和機械聲夾雜在一起的一陣響聲過後,我和其他同行的記者搭乘的「魚鷹」傾轉旋翼運輸機開始迅速上升,一次不同尋常的體驗也由此開始。
3月7日,駐沖繩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在普天間基地(位於該縣的宜野灣市)舉行了邀請媒體人士搭乘「魚鷹」的體驗活動。因為能直接採訪美軍部署情況的機會很少,所以有約20名媒體相關人士報名參加。
在搭乘前,美軍相關人員用了約1個小時向我們介紹「魚鷹」的性能。借助幻燈片,他們一邊強調「對海軍陸戰隊來説(魚鷹)是最優秀的飛機」,一邊展示設想從普天間基地飛往朝鮮半島、新加坡等的地圖。
![]() |
説明「魚鷹」性能和安全性的美國海軍陸戰隊人員 |
聽完説明後,我們領到了帶有氧氣瓶的救生衣以及配備頭戴式耳機的頭盔。美軍人員告訴我們「如果掉到海裏就把氧氣瓶放入口中,像通常那樣呼吸就行」。體驗搭乘者都被要求籤署了「免責同意書」。
此次體驗飛行的路線是從普天間基地到沖繩縣北部的伊江島的一個往返,單程大約15分鐘。媒體人士等分2架搭乘。
隨後,我們走向了旋翼已開始旋轉、處於待命狀態的「魚鷹」。走到附近時,感覺差點要被狂風吹走。我們走進了各種管線和儀器裸露在外的機艙內,相向而坐。據稱每架可以搭乘25人。機艙內可以聞到很濃的汗臭味。
![]() |
魚鷹的機艙內部 |
如果是民航客機,一般會聽到「飛機即將起飛」等廣播,但這樣的軍用機在起飛時似乎沒有特別的告知。在轟鳴聲中,我們乘坐的「魚鷹」啟動了向上抬起旋翼的「垂直起降模式」,機身開始像普通直升飛機那樣上升。不一會,又聽到「咔咔咔」的機械聲,旋翼開始向前傾斜進入「轉換模式」,在進一步上升之後,旋翼進入「固定翼模式」,飛機開始像普通飛機那樣水準飛行。
可以分別以上述3種模式飛行是「魚鷹」最大的特點。即使沒有較長的跑道也能起飛,又能擁有媲美固定翼飛機的速度。讓龐大的機身改變形狀進行飛行的方式也比想像的要順暢。
起飛後,飛機一度朝著太平洋一側飛行。從窗口往下看,是一片蔚藍大海。之後,飛機像是橫穿沖繩本島一樣,飛越了名護市上空,朝著目的地伊江島飛去。據稱,這是美軍平時訓練時使用的路線。在飛機轉向等的時候的確感覺有些搖晃。
我們搭乘的「魚鷹」最終降落在伊江島的海岸附近。可以看出這裡只是對雜草叢簡單修整開闢出的一片場地。這不禁讓人想起了之前美軍的説明,確實「只要有足球場的大小,(魚鷹)在哪兒都能起降」。停留片刻後,飛機再次起飛,沿著相同的路線返回了普天間基地。
![]() |
搭乘的人員和物資從後部艙口進出(沖繩縣伊江村) |
「魚鷹」運輸機與此前運用的CH46型直升機相比,速度達到2倍。載重量和行動半徑也分別達到3倍和4倍,可以看出性能上的迅速提升。如果是此次的路線,CH46的話單程需要40分鐘左右。對於以敵區登陸和進攻為基本任務的海軍陸戰隊來説,移動的迅速性不可或缺。
在此次一系列的行程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美軍方面強調「魚鷹」安全性的姿態。「為了確保安全,認真致力於飛機的檢查」、「即使2個引擎中有1個停止工作也沒關係」,飛行員這樣對我們強調。這其中似乎透露出美軍希望消除沖繩縣民擔憂的想法。2016年12月,在沖繩縣名護市海域一處海灘,發生了「魚鷹」緊急降落、機身嚴重損壞的事故。此類事故和故障的接連發生導致了當地民眾的擔憂加劇。
駐沖繩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由於沒有充分顧及當地民眾的情緒而飽受譴責。此次面對媒體人士,美軍方面特意事先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您對海軍陸戰隊飛機在多大程度上抱有信賴」、「您認為更需要向讀者和觀眾就飛機的哪些方面進行説明」等11個問題。海軍陸戰隊似乎是基於這一問卷調查的結果制定了此次飛行體驗計劃。
聽説過去曾出現過飛機起飛後,因金屬零件的問題,導致記者的座椅突然損壞,嚇出一身冷汗的情況。不過,從我此次搭乘時的飛行狀況來看,感覺基本還算穩定。
不過,對於「魚鷹」,也有意見指出其在引擎出現空中熄火時,利用氣流保持旋翼的旋轉,實現軟著陸的「自轉著陸」功能存在問題。名護市發生的海上迫降事故就是空中加油訓練時旋翼和加油軟管接觸所致。
美軍能否消除這些課題和疑慮,僅通過此次體驗搭乘我似乎仍難以找到明確的答案。對於美軍削減預算是否已對普天間基地産生影響的提問,海軍陸戰隊方面予以否認,僅稱「沒有任何問題」。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那霸支局 酒井恒平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