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尖對麥芒 中美強硬姿態是為談判籌碼

2018/04/03


        圍繞中美的貿易摩擦,中國於4月2日啟動對美報復性關稅。3月份公佈了128項對象産品,此次實際啟動徵稅措施,顯示出一步也不退讓的姿態。中美其實都希望避免貿易戰,正在水面下推進談判。中方雖然也顯示出擴大進口等讓步,同時中方希望以強硬的姿態使談判朝著對自己有利的方向推進。

 

       中國將對美國産的葡萄酒、堅果類和水果等120項産品加徵15%、對豬肉和鋁廢碎料等8項産品加徵25%的關稅,以對抗美國基於《貿易擴大法》第232條款對中國等國産鋼鐵和鋁産品分別加徵25%和10%的關稅。

 

        全美豬肉生産者協會表示「將傷害生産者和地方經濟」,美國葡萄酒協會表示「對美國的葡萄酒生産商極為不利」。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川普(2017年11月,kyodo)

 

        中國此舉的目的是以強硬的立場應對與美國的談判。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代表萊特希澤表示計劃將基於《貿易法》301條款的制裁啟動時間推遲至6月之後,中美貿易摩擦短期內發展為貿易戰的風險減小。由於美國坐回到談判桌前,中國開始主張「談判必須是平等的,中方不會接受在單方脅迫下展開任何的磋商」( 商務部發言人)。

 

        中國主張由於美國動用232條款啟動制裁,中國也啟動「對等」的制裁措施。此次啟動的報復性關稅的總額約為6.5億美元,與美國對中國産鋼鐵和鋁加徵的關稅額幾乎相等。

 

         此舉的背後還有中國輿論的大國意識使得無法讓步的一面。中國在3月底之前就加徵關稅徵求公眾意見,結果「大量民眾表示支援,部分民眾還建議增加力度」(商務部)。此次加徵關稅的對象産品中不包括大豆和飛機,年進口額僅為30億美元。在網際網路上出現了不滿的聲音。

  

       商務部3月份曾表示,將分兩個階段加徵關稅,首先將對120項産品加徵15%,然後再對8項産品加徵25%的關稅。但實際上卻一齊啟動。似乎由於輿論的強硬程度超出預期,中國政府修正了路線。

 


  

       由於報復對象是「精挑細選」出的,所以對民眾生活的影響十分有限。大部分中國人與進口堅果和葡萄酒無緣。豬肉雖是中國百姓餐桌上經常出現的食物,不過2016年美國産豬肉的進口量為22萬噸,僅佔國內生産量的0.4%。

  

       此次中國的報復性措施還遵守了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則。顯示出與涉嫌違法WTO規則的美國不同,從而分段美國和重視WTO規則的日本和歐洲。中方還在通過擴大進口來壓縮對美貿易順差,目的是避免日美歐團結一致對華施加壓力這一最糟糕的局面出現。

 

        今後各方關注的焦點是美國準備基於《貿易法》301條款對中國侵犯智慧財産權行為採取制裁措施。對象産品包括中國産的通信設備和半導體等1300項産品,最低價值500億美元。如果美國公佈制裁産品清單,作為對抗措施,預計中國也將公佈第二、第三批關稅報復清單。

 

        中方的傷害與232條款無法相比,估計報復規模也將擴大。美國財長姆努欽強硬地表示「如果談判不能達成滿意的共識,我們將啟動關稅措施」,不過如果中國將大豆和飛機納入加徵關稅對象,美國的企業和選民有可能出現動搖。中國可能採取出乎川普預料的行動,中美貿易摩擦的走向仍不明朗。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原田逸策 北京、鳳山太成 華盛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