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背後是圍繞貨幣地位的深謀?
2018/03/28
永井洋一:美國總統川普針對中國和日本等貿易順差國的保護主義貿易政策正在明顯動搖全球的金融和資本市場。如果中美的貿易不均衡進一步擴大,有可能發展為導致美元存在感顯著下降的事態這一美國的擔憂也忽隱忽現。在對華制裁的背後,有觀點認為此次對中國制裁可能有美國保衛儲備貨幣地位的意圖。
作為反制美國制裁的措施,中國政府23日暗示減少美國國債。中國的美國國債持有額截至1月底達到1.1682萬億美元,比日本多1024億美元。佔海外對美國國債持有額整體的18.7%,比1年前增加1.0個百分點。
中國1月凈買入美國國債41億美元,時隔3個月凈買入,僅觀察這個數字,似乎還看不出中國準備減少購買美國國債的情況。
![]() |
川普(GETTY-KYODO) |
中國始終抱有一種不安,如果美國國債下跌、美國利率上升,民間資金有可能流向美國,對於減持美國國債,或保持慎重。
另一方面,減持這種威脅構成對美國的強烈牽制。這是因為美國2017年創出4662億美元經常收支逆差,如果無法從海外融資,將舉步維艱。
在美元作為結算貨幣在全世界得到使用的時候,美元會經由各國政府的外匯儲備流回美國,但如果這種以美元為儲備貨幣的體制動搖,美國的資金週轉將立即變得嚴峻,將發生導致經濟冷卻的「惡性利率上升」。
美國應該對這樣的事態最為心知肚明。因此,市場經濟學家神谷尚志指出:「川普發動的貿易摩擦或許隱藏著單純希望增加美國産品出口之外的其他意圖」。
在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地位被中國人民幣取代之前,摘除其萌芽,認為這是美國真正的意圖。
在人民幣交易限制被放寬的2009年以後,人民幣的國際結算迅速擴大。中國人民銀行(央行)統計顯示,2015年達到總額12.1萬億元。雖然2017年回落至9.2萬億元,但長期來看,今後人民幣進一步得到利用的可能性很大。
其背後存在中國出口實力的快速增長。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統計顯示,中國貨物出口額2017年7~9月達到約5700億美元,比美國高出近5成。反過來説,美國要遏制人民幣的崛起、維持美元的存在感,糾正中美貿易不均衡就是當務之急。
從中國角度來看,也不希望立即看到招致資本外流的操之過急的人民幣國際化。對中國來説,「國債減持牌」是一把雙刃劍。
但是,美國對華貿易制裁將招致全球企業的生産效率下降,導致經濟(股價)冷卻,另一方面,如果中國當真減少美國國債購買,美國利率也將面臨上升壓力。圍繞儲備貨幣寶座的中美的深謀遠慮蘊含著稍有差池就可能導致世界經濟陷入滯漲(經濟蕭條和物價上漲)的危險性。
本文作者為日經QUICK新聞 編輯委員 永井洋一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