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是怎麼玩社交媒體的

2018/06/13


      日本政府正在積極利用社交網站(SNS)展開宣傳。日本首相官邸1月開設了Instagram帳號,並專注於「曬INS」。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動向為中心,以圖片直觀地介紹其新年穿和服的身姿、為奧運會加油助威、首腦會談等等。而在擁有約42萬名粉絲的Facebook帳號上,首相官邸則活用視頻,還通過用多種語言發帖等方式在面向海外的宣傳方面下功夫。負責這項工作的是內閣廣報室內部一支被通稱為「SNS班」的團隊。

       

首相官邸的Facebook頁面

 

    該團隊總計9人。以20~30多歲的年輕人為中心,部分成員來自民營企業、其他省廳和地方政府等。一般情況下,其中1個人作為攝影人員與安倍同行,拍攝照片和視頻。

 

    除了攝影人員之外,負責發帖工作的人員為4人,視頻編輯為1人。發帖者採取值班制。他們負責從外出的攝影人員那裏收集照片等材料,使用專用的電腦撰寫當天發帖的文案。

 

      發帖內容最終由安倍本人決定

  

    最終決定發帖內容的是安倍本人。負責宣傳工作的首相秘書官會向安倍提出2~3個方案,請他最終定奪。據説,安倍的口頭禪是「多多更新吧」、「要上傳大家都沒看過的東西」。有時還會提出要求稱「要多增加這樣的視頻」等。

     

    發帖也是一項與時間賽跑的工作。因為安倍周圍時常有報紙和電視的記者緊跟,發帖的工作也要和各大媒體的新聞速報爭分奪秒。在隨同安倍出差之際,一般不分國內和海外,都需要在乘坐電車等移動的途中進行照片的選定和文章編輯。據説,如果遇到去地方出差的情況,在乘新幹線返回東京之際,為了應對接下來的發帖,要在抵達東京車站的前1站完成發帖。據稱,為此「要在前2站拿給秘書官審閱」,可見工作的緊張程度。

 

      Facebook、推特(Twitter)、LINE、Instagram……針對不同的受眾,團隊發帖的方法和內容也需要有所改變。如果是針對20~30多歲女性用戶眾多的Instagram,一般會選擇一目了然、畫面比較有美感的內容。例如以出差地的風景和植物為背景的安倍的照片等。一方面,如果是Facebook的話,主要是在首相官邸主頁上「點讚」的群體,他們多為40~50多歲的男性,而且十分關心政治。據説,對於這樣的群體,更深入呈現安倍和政治動向的視頻更容易受到關注。

   

 

      從首相官邸Facebook帳號上的歷年到達數(截至4月3日)來看,排在首位的是2017年1月安倍訪問菲律賓達沃時的視頻。意識到海外讀者,團隊首次在帖子中加入了英語。這條帖子還被當地的菲律賓人分享,到達數突破了430萬。第2位是2018年2月在台灣花蓮發生地震後,安倍送出的親筆書寫的聲援祝福。照片中,安倍展示了一張親筆寫的「台灣加油」的卡片。由於使用了推特主題標籤(Hashtag)中的文字,該條帖子被廣泛分享。

   

      借助知名藝人提高傳播力

  

    為了挖掘新的讀者、提高訪問量,安倍社交網站團隊開始關注「誰是影響者(influencer)」,當然不會錯過利用傳播能力高的藝人的機會。據説,4月在新宿御苑舉行「賞櫻會」時,安倍主動走到日本搞笑組合「FUJIWARA」中的藤本敏史,還有女明星木下優樹菜夫婦身邊,搭話説:「你們也在玩Instagram對吧」。在4月26日的日本放送播出的一檔廣播節目中,搞笑組合「99」中的岡村隆史介紹了這一軼事。

        


 

      以「YUKKINA」的暱稱而廣為日本人所知的木下優樹菜的Instagram帳號擁有400萬關注者。木下夫妻倆和安倍一起拍的照片迅速出現在官邸和安倍個人的Instagram上。在木下的Instagram上,這張照片被標記,再經過岡村在廣播節目中的介紹,進一步引發話題。岡村透露稱,在安倍搭話之前,官邸方面曾向木下確認關注者數量等。

   

    當然,首相官邸等的發帖也會引來「批評聲」。「主角應該是選手」、「完全讓人感覺是對奧運會的政治利用」,2月的平昌冬季奧運會期間,在日本選手獲得獎牌之際,一張帶有安倍臉部特寫的照片被上傳之後,網路上批評聲不斷。為此,內閣廣報室在隨後發帖時改為了使用選手的照片。日本首相官邸在社交網站的發帖是政府的宣傳?還是首相個人的宣傳?有關安倍一舉一動的帖子存在被解讀為「政治家個人和政黨的宣傳」的可能。

 

    「對各位國民表示深深的道歉」,3月12日,圍繞有關森友學園的財務省文件篡改問題,首相官邸的Facebook發佈了安倍的道歉視頻。「應該沒有隱瞞地發佈」,內閣廣報室的負責人在接到安倍身邊人士諮詢之際,這樣提出建議。結果,這條視頻被播放了16萬次以上。

 

      據稱,首相官邸的Facebook帳號的固定讀者人數增長乏力。今後將討論互動交流等新舉措。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白岩hiona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