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勞工問題或讓日韓兩敗俱傷

2019/03/14


       圍繞南韓最高法院判決日本企業進行賠償的原勞工問題,日本政府內部冒出了經濟制裁論調,南韓正在提高警惕。南韓政府暗示將討論對抗措施,不少聲音擔憂經濟制裁會對處於水準分工關係的日韓經濟造成嚴重打擊。日韓外務省將於314日舉行局長級磋商,但在看不到解決辦法的情況下,産業界的不安情緒正不斷加劇。

 

       南韓外交部313日表示,東北亞局長金容吉將於14日與日方的亞洲大洋洲局長金杉憲治在首爾會面,針對原徵用勞工問題進行磋商。有可能會討論經濟制裁問題。

 

       南韓提高警惕的契機是日本財務相麻生太郎12日答辯中的發言。麻生提及具體的報復手段稱,「我想不僅是關稅,可能還包括停止匯款、停止發放簽證等多項報復措施」,這一發言引起廣泛震驚。

 

       麻生太郎舉例提到了停止匯款,這對於在日韓兩國之間開展業務的企業來説很可能造成嚴重障礙。停發簽證則將使2018年達到753萬人的南韓訪日遊客銳減,還可能影響到入境消費。

 

       南韓媒體報導稱,日本出現了一種方案,限制南韓主幹産業半導體製造所必需的氟化氫等戰略物資的對韓出口。南韓政府高官313日表示,雖然沒接到日本進行經濟報復的通知,但我們正在做萬全準備

 

       在原勞工訴訟中原告律師團正在加快扣押新日鐵住金和三菱重工業資産的行動,這引起了日方的焦躁。儘管如此,南韓政府至今未公佈應對措施,也未回應日本提出的基於《日韓請求權協定》進行磋商的要求。

 

       麻生的發言是對南韓政府的警告,多數觀點認為應該不會實際走到這一步(日韓外交人士),但對企業而言仍是引發不安的因素。

 

       在南韓的出口對象國中,日本從2000年的第2位後退到2018年的第5位,而中國則躍居首位。有聲音指出,日本在經濟層面存在感下降也是南韓政府對原勞工問題應對不力的原因之一。

 

 

       不過,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等南韓代表性企業在零部件和材料方面依賴日本的格局仍未改變。南韓2018年的對日貿易逆差為240億美元,在各國當中最高。

 


       對日本企業來説,南韓是一個賺錢的地方。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的統計,在進駐亞太地區的日企當中,2018年預計實現盈利的企業所佔比例最高的是南韓,達到85%。中國為72%、泰國為67%。

 

       如果日本政府採取限制出口和徵收高額關稅等對抗措施,日韓兩國的企業都會遭殃。日本半導體類材料廠商的高管擔憂稱,日韓的産業屬於(在各自擅長領域進行合作的)水準分工關係。南韓衰落的話日本也會跟著衰落。還會對全球供應鏈造成嚴重影響

 

       政府間的對立還給經濟界的交流蒙上陰影。日韓及韓日經濟協會原定5月在首爾召開的經濟人會議已經延期到9月以後。該協會的佐佐木幹夫(三菱商事特別顧問)與金鈗兩位會長31日在東京會面後做出了決定。這是繼日韓的商工會議所將原定於201811月的會議延期之後的又一延期舉動。

 

2018年的日韓經濟人會議

 

       據有關人士透露,延期似乎是由韓方提出的。無法排除到5月南韓完成資産扣押、日本政府已經啟動報復措施的可能性。南韓方面擔心在這種情況下由經濟界人士傳達出強化日韓關係的話,很可能背離政府的方向。

 

       日本方面同樣也感到頭疼。「儘管對原徵用勞工判決感到非常憤怒,但希望避免對企業經營造成影響。期待兩國政府冷靜地把問題順利解決,這是進駐南韓的日企的真正想法。

 

       南韓最大的日系社團首爾日本俱樂部在每年向南韓政府提交的建議中未提及原徵用勞工問題。在201812月的理事會上,對是否寫入對徵用勞工的擔憂及要求南韓政府採取適當措施的表述進行了表決,結果表示反對的人略多於贊成。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鈴木壯太郎 首爾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