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國家這樣看中美摩擦

2019/05/31


   由日本經濟新聞社(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主辦、圍繞亞洲的政治和經濟展開討論的第25屆國際交流會議「亞洲的未來」5月30日在東京開幕,針對因圍繞貿易和安全保障的主導權之爭而加強對立的中美關係,與會的各國首腦和閣僚相繼發出了擔憂的聲音。亞洲各國希望避免在中美任何一方中選邊站的風險。相繼有聲音要求在發展為全面的「冷戰」之前,儘早解決對立。

  

   「我們是否正站在‘新冷戰’的入口?」蒙古國家大呼拉爾(議會)主席貢布扎布·讚丹沙塔爾(Gombojavyn Zandanshatar)以富有刺激性的提問開始發表演説。

 

   過去的亞洲是「美蘇」通過軍事和經濟發揮影響力的東西方冷戰的最前線。在經濟力量上優勢明顯的美國獲得日本的幫助,逐漸形成了亞洲的秩序。

 

 

   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的崛起,安全保障的對立格局變為「中美」。在經濟方面,面對中國主導的廣域經濟圈構想「一帶一路」,美國也借助「自由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構想明確彰顯出對抗意識。

 

   但是,亞洲在超級大國之間的對立之外,在從日本到南韓和台灣等新興工業化經濟體(NIES)、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展開被稱為「雁行型」的經濟合作過程中,構建了複雜的供應鏈。中美對立將對這種供應鏈造成打擊。

 

   「亞洲各國不希望作出站在(中美)哪一邊的選擇」,被認為是新加坡下一任總理的最強有力候選人、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傑(Heng Swee Keat)這樣説,顯示出亞洲地區的真心話。

 

   圍繞中美貿易摩擦,在此次「亞洲的未來」會議上,針對美國的批評突出。「美國必須接受並非永遠都是卓越國家這個事實」,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這樣提出了忠告,還指出「被兩頭大象踩踏的將是草」,對於亞洲周邊國家因貿易戰長期化而遭受的影響表示了擔憂。

 


   

   柬埔寨首相韓森的態度是「遭受打擊的是美國國民」。柬埔寨被認為是親華國家,但對於堅持強硬路線的川普政權,亞洲各國正在加強不信任感。

 

   另一方面,中國方面也存在問題。一直出現智慧財産權侵害和強制技術轉讓問題。市場開放也並不充分,美國將國家的産業補貼等視為問題。

 

   一直受益於自由貿易的亞洲擔憂中美的貿易保護主義。正如越南副總理兼外交部長范平明所説「亞洲佔到世界自由貿易協定(FTA)的3分之2」,亞洲是對抗貿易保護主義的全球化的堡壘。在沒有美國的情況下使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生效,東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協定(RCEP)也力爭年內結束談判。

 

   如何遏制看不到盡頭的中美對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自封為「中美之間的協調人」。安倍與川普構建蜜月關係,另一方面對華關係也在改善。

 

 不過,日本與美國在印度太平洋戰略上展開合作,雖然決定參與中國的一帶一路,但仍未看到具體成果。在亞洲各國的首腦中,還聽不到對日本的期待。

 

   為了避免進入新冷戰的危機,能為「亞洲的日本」作出哪些貢獻?這可以説是日本面臨的重大課題。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亞洲總局長 高橋徹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