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變「小」了?

2019/08/30


  2020年,奧運會聖火將時隔56年再次在東京點燃。令全日本沸騰的1964年東京奧運會已過去半個多世紀。日本和日本人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下面就通過數據來追蹤。

   

  鐵路線延長 日本列島「縮小」

 

  1964年東京奧運會開幕之前,日本開通了東海道新幹線。當時,東京至新大阪區間的運作時間大約為4個小時。1992年「希望號」列車登場後,該區間的運作時間縮短至2個半小時左右。隨著山陽新幹線、東北新幹線、北陸新幹線等的開通,在日本列島上的移動時間逐漸縮短,人們向東京一極集中的速度加快。

    

         

  東京大學教授清水英范(社會基礎設施專業)和東北大學準教授井上亮研究的「時間地圖」基於日本國土交通省的數據等,通過鐵路的移動時間描繪日本地圖。如果通過視頻來觀察日本的變遷,會清晰地發現日本列島在半個世紀裏漸漸「縮小」。

  

  訪日遊客增至89倍

   

  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和1970年的大阪世博會成為世界各國關注日本的絕佳機會。隨著日本經濟快速增長,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也不斷推進,訪問日本的外國人不斷增加。

  

   

  訪日遊客的增幅在日元貶值的2012年之後擴大。以經濟持續增長的亞洲人群為中心,訪日遊客迅速增加,2013年突破1000萬人次,2015年增至約2400萬人次,2018年達到約3100萬人次。日本政府放寬訪日簽證限制,提出「2020年使訪日遊客達到4000萬人次」的目標。

     


       

  工作狂減少?

     

  1950年代後半到1970年代初期是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期。從大清早到深夜一直在公司工作的日本人被稱為「猛烈社員(工作狂)」和「企業戰士」。但是,工作時間過長引發的過勞死等成為社會問題。1987年,日本政府修改《勞動基準法》,把法定勞動時間從一週48小時縮減至一週40小時,企業相繼採用一週雙休制度。

 

           

  2017年,日本的每人平均全年勞動時間為1721小時,和1964年召開上次東京奧運會時相比減少了2成多。但也存在其他方面的理由,那就是工作時間較短的臨時工和兼職人員的錄用增加,使得每人平均勞動時間減少。

    

  日本進入超老齡社會

    

  老齡化率指的是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這一比例如果超過7%就屬於「老齡化社會」,超過14%屬於「老齡社會」,超過21%則被稱作「超老齡社會」。日本2007年的老齡化率達到21.5%,進入超老齡社會。2018年的老齡化率達到28.1%,創歷史最高紀錄。

 

   

  日本人的平均壽命也大幅延長,在1964年男性為67.67歲、女性為72.87歲,到2018年男性的平均壽命為81.25歲,女性為87.32歲。65歲以上的老齡者中,75歲以上人口(後期老齡者)佔比在2018年超過5成。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