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地區新冠死亡率為何比歐美低?

2020/05/22


       從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病例的死亡率來看,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地區明顯較低。死亡率較高的是歐美地區。將主要國家的數據比較後發現,歐美國家單位人口的死亡人數與亞洲存在約100倍以上的差距。專家認為,這與生活習慣的差異以及患有基礎疾病的比例等多種因素有關。探索基因差異的國際聯合研究也已經啟動。

 

 

       統計網站「Worldometer」截止到519日的報告顯示,每100萬人中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是比利時(786人)和西班牙(593人)。其後是義大利、英國、法國等國家。而首先發現感染病例的中國僅為3人。日本為6人,南韓為5人,印度則只有2人。

 

       另一方面,據英國媒體報道,該國最先死於新冠的10名醫生均為具有亞洲、非洲、中東等血統的人。雖然有可能使受到這種血統的人在醫務工作者中所佔比例較高的影響,但也有調查結果顯示,在需要進行重症監護的重症患者中,約35%為白人以外的人種。

 

       新冠發展成重症以及死亡的比例會因人種和民族而産生多大區別尚不明確。不過,可以考慮到很多造成差異的因素。

 

       首先是人們的基因各不相同。由於分析技術的進步,目前已經明確白人、黑人、亞洲人等在遺傳資訊上存在微妙差異。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教授金井隆典稱,這種基因差異「有可能與新冠死亡率的差異相關」。金井從事被認為存在人種差異的腸內細菌的研究。

 

       歐美等地區已啟動多項國際聯合研究,調查新冠患者的基因序列和重症化的關係等。這些研究可以驗證不同地區是否存在相同的基因變異等。或許可以查明能夠解釋重症化率和死亡率差異的重要基因。

 

       一般來説黑人和拉美裔的收入比白人低,也有可能是這種差異對健康産生了影響。英國醫學雜誌《柳葉刀》(Lancet)刊登的一篇論文指出,幾乎沒有數據能支援或者反駁民族差異會對新冠患者死亡率等産生影響。這方面還需要進一步驗證。

 


 

       新冠死亡率與基礎疾病有關的觀點也很普遍。比如肥胖。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統計,美國15歲以上人群中肥胖者的比例約為4成。而日本僅為4%左右,其他亞洲國家也相近。美國醫學雜誌刊登的論文顯示,肥胖者在美國新冠患者中所佔的比率可能性較大。

 

醫務人員在進行新冠檢測採樣工作(5月18日,波士頓,reuters)

 

       還有觀點指出,文化和習慣的差異對疫情傳播産生了影響。比如,是否有戴口罩和勤洗手的習慣、見面打招呼時是否握手、擁抱、親吻等。有報告稱,口罩能夠有效降低飛沫傳染的風險,在習慣戴口罩的日本等國家,口罩可能發揮了有效作用。金井教授稱,「這可能是多種因素之一吧」。

 

       在接種卡介苗預防結核病的國家新冠患者可能較少,這一點成為熱門話題。其原因是,與接種這種疫苗的中日韓等國家相比,沒有引進定期接種制度的義大利及美國等國家的感染比例和死亡比例較高。

 

       以色列的研究小組對幼兒時期接種卡介苗的人和沒有接種的人進行了對比。從新冠PCR檢測結果來看,陽性率不存在統計學差異。目前還不清楚卡介苗是否有助於預防新冠。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