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碳大競爭時代到來

2020/10/27


     日本首相菅義偉10月26日宣佈了將溫室氣體凈排放「降為零」的目標,關於這樣的目標,歐盟(EU)和中國在制定具體計劃方面走在了前面。除了擴大可再生能源和節能措施之外,實現氫社會被認為將起到關鍵作用。各國舉力推進的技術開發競爭日益激烈。

   

    國際能源署(IEA)在10月發佈的報告中提出了要在2050年實現全球凈排放降為零的目標,必須在2030年之前走過的路程。

   

     (1)二氧化碳比2010年減排45%;(2)電力領域的排放比2019年減少60%;(3)將可再生能源在電力供應中所佔的比例從2019年的27%提高到60%;(4)2030年使純電動汽車(EV)在乘用車銷量中所佔的比例達到一半以上。這些內容都不容易實現。

   

      國際能源署還建議改變個人行為。提議(1)2成勞動者每週在家工作3次以上;(2)將汽車駕駛時速降低7公里;(3)將冷暖氣的設定溫度減弱3度;(4)將3公里以內的汽車出行改為騎自行車或步行。

    

 

      歐盟提出了2050年之前將溫室氣體凈排放降為零的目標。還提出2030年之前比1990年減排40%,並討論了至少減排55%的方案。2030年之前以可再生能源和節能等措施的普及為主,2030年以後則將希望寄託在新技術上。起到核心作用的是氫。

    

      「在商用飛機領域,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歐洲空中巴士首席執行官(CEO)傅裏充滿自信地如此表示。9月,該公司發佈消息,表示將在2035年之前開展以氫為燃料的飛機業務。飛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佔全球的約2%,如果氫燃料飛機實現,排放量將接近於零。

    

    歐盟7月成立了「歐洲清潔氫聯盟」,舉政府和企業之力共同推進相關研發和基礎設施建設。歐盟委員會第一副主席蒂默曼斯將氫稱為「新能源界的搖滾明星」。歐盟認為,2050年氫在全球能源需求中擔負的比例將達到24%。

     

歐洲空中巴士公司公佈了以氫為燃料的飛機業務計劃(圖片由該公司提供)

 

     氫等新技術需要花費成本,目前歐洲企業可能在競爭力上處於不利地位。有人擔心價格便宜的産品會從環保規定寬鬆的國家流入歐洲,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歐盟將考慮徵收「國境碳稅」。

    


   

       這項碳稅的內容是對來自環保措施不夠充分的國家的進口商品徵收關稅。目的在於消除歐洲企業對高減排目標的不安,歐盟認為這是確保公平競爭條件的必要措施,最遲將在2023年之前引進這種制度。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9月的聯合國大會演講中表示二氧化碳排放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雖説這是一個努力目標,但其他國家的政府相關人士都對中國制定這樣的目標感到驚訝。

     

      中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佔全球近3成的最大排放國,對引進可再生能源也很積極。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純電動汽車市場,據IEA統計,2019年銷量佔全世界的54%。中國的太陽能發電量截至2018年佔到全球的32%,接近日本份額的3倍。

     

      還有觀點認為中國有可能將非化石燃料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由原來的15%提高到18%左右。

    

      作為具體措施,將建立可交易可再生能源利用業績的市場。就是跟溫室氣體排放量交易類似的機制。完不成中央政府所規定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目標的電力零售企業等可以向已完成目標的企業購買利用業績。

    

       中國還在加快實現氫社會。中國政府9月取消了燃料電池車(FCV)銷售補貼制度,出台了向核心技術開發企業發放獎勵的制度。燃料電池車的技術難度高,目前政府認為需要對技術開發給予直接財政扶持。

    

      2020年9月,北京市新設了北京大興國際氫能源示範地區,建立氫能源基礎設施,提高擁有核心技術的廠商的技術實力。

    

      日本將會如何實現減排計劃呢?首先,增強制約可再生能源普及的供電網。為了彌補可再生能源輸出不穩定的缺點,預計還將財政扶持建立大容量蓄電池量産體制等。

    

      日本還計劃2030年之前,完善海上風力發電設備,確保相當於10個核電機組的1000萬千瓦發電容量。在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的煤電方面,考慮給企業制定應該完成的發電效率目標等以促進削減低效率設備的措施。

    

      關於2018年度僅佔發電量6%的核電,日本經濟産業相梶山弘志表示「今後10年,將傾注全部精力致力於重啟」。不過,重啟本身的門檻高,並且如果不新增設,預計日本到2030年核電在電力結構中所佔比重最高只有15%左右。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