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決定核處理水排海,之前的6年幹了什麼?

2021/04/28


      安藤淳:日本政府決定將東京電力福島第1核電站內蓄積的處理水排入大海,並召開相關閣僚會議,開始著手制定執行計劃。幾年來懸而未決的問題終於有了進展,但花費了這麼長時間,卻沒有得到當地的同意,而且水産品的安全性也遲遲得不到消費者的理解。在今後的廢堆作業中,估計也會出現需要諸多相關人士意見一致的情況。政府的決策流程還有很大的改善餘地。

   

福島第1核電站用來存放處理水的存儲罐已經沒有增設空間了(2020年12月)

  

      「我們會説服各位漁業相關人士」,在日本政府決定將處理水排入大海不久前的4月7日,經濟産業相梶山弘志參加了日本全國漁業協同組合聯合會會長岸宏等人與首相菅義偉的會談,並在記者會上如此表示。「説服」一詞直接體現了日本政府處置處理水的想法。根據《廣辭苑》詞典的解釋,「説服」的意思是認真解釋,「讓人」理解。這是一種由政府做出決定之後讓民眾接受的想法。但是,福島第1核電站事故導致民眾對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喪失信任,採用這種方法來處理是否合適呢?

 

      政府不是不作為,是沒有盡人事

 

      當然,日本政府此前並非完全不顧當地民眾和消費者的意見就擅自行動。常駐福島縣當地事務所的經濟産業省相關負責官員經常與當地居民交談,有時還會一起喝酒進行溝通。2020年2月,經濟産業省委員會討論了處理水的5種處置方式,提交了排海比其他方法「更加切實可行」的報告,之後該省召開了7次「聽取意見的會議」,還徵集了公眾意見。

 

      遺憾的是,這些都是在被認為已經有結論的情況下實施的。「聽取意見的會議」雖邀請了地方政府首腦以及水産業、工商會的相關人士參加,但只是字面意思的「聽取」意見,並沒有回答問題或展開討論。徵集公眾意見的時間最初只有1個月左右,好在曾3次延長征集期限。截止時間為2020年7月底,共收集了4011條意見,但最終結果是在2021年4月13日政府作出排海的決定之後公佈的。本應該提前公佈,讓更多的人把處理水問題當作自己的事情來思考和討論。

 

      需要儘快討論廢堆作業的「完成狀態」

 

      圍繞福島第1核電站的廢堆推進方式,除了處理水以外,應該還會面臨其他重大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如何確定約30年後廢堆作業完成時的「狀態」。如果能夠徹底清除因爐心熔毀熔化的燃料碎片,完美地清除反應爐周圍的放射污染,使其恢復為空地,能夠用於任何用途,將是最為理想的狀態。但幾乎沒有專家認為這種方法切實可行。

 

      那該怎麼辦呢?雖然要在能夠清除的範圍內去除燃料碎片,但如果過於「一刀切」,反而會讓受到高濃度污染的物質擴散。還可以考慮另外一種方法,那就是清除能夠清除的碎片,其餘的則建築遮罩放射線的牆體結構牢固覆蓋,等待放射線自然衰減。這種結構類似於1986年車諾比爾核電站的「石棺」。由於日本的現行政策把清除污染和避難人員回歸故土放在首位,這種方式與其相互矛盾,會刺激當地民眾的情緒,在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的相關人士當中,這種方式幾乎成了不能被提起的禁忌。


 

      最理想的狀態就是不採取這樣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並且應該以此為目標。但是,廢堆作業不斷推遲,燃料碎片的清除工作將於比原計劃晚1年的2022年開始,但是否真能開始也難以預料。本來也未完全掌握碎片的情況,廢堆作業的前景尚不明朗。

 

      以後,最好設想多種可能性與當地一點點地協商,其中包括廠區無法恢復空地的情況。如果臨近原定的廢堆完成時間,已經火燒眉毛了,就沒有慢慢討論的餘地了。關於核處理水,也是在沒有增加更多存儲罐的餘地、接近極限以後,才安排聽證會和「聽取意見的會議」,只是臨陣磨槍,無法消除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和不滿。決不能再重蹈覆轍了。

 

      在耐心達成共識上,歐美有成功經驗

 

      在圍繞複雜問題達成共識方面,歐美有成功經驗。英國在核武器相關設施及發生過火災的反應爐所在的坎布里亞郡塞拉菲爾德,花了120年時間,達成「廢止措施」。關於推進方法及周邊産業的情況等,一直持續跟英國原子能廢止措施機構、相關企業、地方政府官員及當地居民等進行對話。美國也圍繞前核武工廠——科羅拉多州洛磯弗拉茨廠(Rocky Flats Plant),與當地展開對話,保留了部分禁止入內的管理區域,在安全的地方畫設徒步路線,可以參觀。

  

日本政府正式決定將東京電力福島第1核電站的處理水排入海洋,首相菅義偉正在接受

媒體採訪(4月13日上午,拍攝于首相官邸)

  

      日本首相菅義偉在決定將處理水排入海洋時,強調處理水的處理問題已討論了6年以上。但東京電機大學教授壽樂浩太嚴厲地説:「只是浪費了很長時間,並未給誰帶來利益」。看不到公眾意見及聽證會的意見到了哪及如何利用的,很多人都沒有得到反饋。這種無力感會讓人失去積極討論和考慮的意願。結果,陷入了自上而下的決定越來越多的惡性循環。

 

      不是説服盡可能多的人,而是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參與了決定,這才是不留後遺症、徹底解決問題的捷徑。壽樂浩太教授指出,「即使不能順利開展,認真檢驗政策決策流程,弄明白問題所在,才是最重要的」。在耐心重覆的過程中,就會逐漸找到解決問題的線索。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安藤淳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