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歐遇上「人口不增長」的同一難題

2021/05/07


      已開發國家的人口增長正在放緩。美國在少子老齡化狀況持續的背景下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影響,2020年的出生人數創出約40年來的最低水準。日本的人口減少也在持續。人口將直接影響勞動力和各個市場的規模。人口減少有可能成為今後經濟增長的沉重負擔。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5月5日發佈的初步數據顯示,2020年美國出生人數為360萬5201人,比上年減少4%。連續6年減少,創出1979年以來的最低水準。顯示1名女性一生中生育孩子數量的總和生育率降至1.64,同樣創出歷史最低。

  

      新冠疫情加劇了美國社會的晩婚化和年輕階層收入下降導致的出生人數的結構性減少。另外,在川普前政權下,合法移民的流入也受到抑制,這也産生了負面影響。此前在已開發國家中屬於例外的美國人口的增長正在迎來轉折點。

  

      如果人口增長放緩,較快的經濟增長將難以指望。在美國,在勞動年齡人口(15~64歲)平均比上年增長1.45%的1960年代前半期,實際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長率平均約為5%。近年來,勞動年齡人口的增加率跌破1%,GDP增長率也隨之降至2.0%~1%以下。

 

      人口已開始減少的日本面臨的問題更為嚴重。1960年代,日本的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增長1.8%,實際增長率按年度單純平均高於約10%。但自1990年代後半期開始,勞動年齡人口呈現減少趨勢,2000年代以後降幅擴大。GDP增長率也在2000年代降至0.5%,陷入低迷。

  


      日本的勞動年齡人口以1995年的8700萬人為頂峰,預計到2030年跌破7千萬人。日本政府除了專注於不孕治療支援和消除待入園兒童之外,還敦促企業努力確保員工在70歲之前參加工作的機會,試圖為勞動力減少踩下煞車。

  

      在歐洲,勞動年齡人口也已開始減少。歐元區的2020年實際GDP增長率出現-6.6%的大幅下降,但從那之前開始,勞動年齡人口已轉為減少,僅維持1~2%左右的較低增長。抱有危機感的德國等國正試圖在接納移民方面找到出路,但對移民的不滿又導致極右勢力崛起。這使得問題變得棘手,根本性的解決對策也仍未找到。

   

      日本日生基礎研究所的主任研究員窪谷浩指出「如果新型冠疫苗接種取得進展、經濟迎來復甦,美國的出生人數改善的可能性很高,但已開發國家正在面臨共同的結構性問題」。

    

      拜登政權為了維持可持續增長,已推出增加人口的政策,但在美國的在野黨共和黨和執政黨民主黨內部意見存在分歧,前途多舛。如何增加人口,已成為美國、日本和歐洲等已開發國家共同的課題。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鳳山太成 華盛頓、北爪匡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