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股「第2波」是否到來?
2023/07/25
藤田和明:海外投資者買入日本股票的勢頭開始放緩。為了躲避持續加息的歐美風險和中國風險,資金湧入日本股市的動向一直持續到6月。「便宜的日本」股票買入現象出現暫歇,股價也停止了上漲。
![]() |
能否引發新的日本股購買潮,關鍵在於日本的工資能否持續上漲,企業利潤率能否上升。
在智利進行養老金基金投資的AFP Capital的投資負責人尼古拉斯·格利薩(音譯)7月首次來到日本。目的是親自調查日本股市。
格利薩已經做出了今年提高日本股票配置的決定。理由是「美國股票價格貴,歐洲飽受高通膨之苦。而日本的股價仍處於低位,而且是沒什麼問題的已開發國家」。
未來的前景如何呢?「幾年來我一直聽説日本企業的經營會發生變化。但願這次能如此,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自3月下旬以來,海外投資者的累計買入額已超過6萬億日元。雖然把日經平均指數推到了33年以來的最高點,但這種勢頭出現了暫停跡象。7月21日與7月3日的年初以來最高點(3萬3753點)相比下跌了4%。
花旗證券的策略師阪上亮太認為,日本的股價上漲會暫時止步於此。「隨著股價不斷上漲,日本股票給人相對便宜的感覺變淡,短期資金主導的買入勢頭減弱」。
阪上亮太關注到了此次與2013年「安倍經濟學行情」之間的不同。當時因日本採取大規模貨幣寬鬆政策和財政刺激政策,投資者對日本國內的變化寄予厚望。物色的投資標的擴大到了銀行、不動産和中小型股票。
![]() |
此次,在美國地方銀行破産、中國經濟減速等擔憂在全球範圍內增強的情況下,估值較低的日本股市逆勢相對上揚。加上美國投資家華倫·巴菲特投資日本商社的股票,資金率先進入了期貨和股票市場。
不動産和中小型股票的動向十分遲緩。如果投資者對日本的去通縮化和提高PBR(市凈率)的舉措充滿期待,股價應該上漲,但事實並非如此。阪上亮太指出,「因日本獨有的變化而購買日本股票仍然缺乏‘充分的證據’支撐」。
美國銀行實施的世界基金經理調查也印證了這一點。在7月的調查中,關於「最大倉位」問題,回答最多的是「購買大型科技股」(59%),其次是「購買日本股」(14%)。
日本股票的「低配」最近2年一直保持穩定。雖説6月出現了改善,但很多投資者降低了對日本股票的分配。即便如此,仍早早地出現了警惕情緒。可以解讀為市場對持續的股價上漲還沒有很大的期待。
首先購買「便宜的日本股票」的是國外投資者的「第1波」買入。如果這波告一段落,再出現「第2波」購買的條件是什麼呢?
BofA證券的首席日本股票戰略師圷正嗣認為,關鍵是長期投資者的動向。7月上旬,他注意到投資家對香港和新加坡的關注度很高。他説:「不會立刻發生什麼。如果日本發生變化,或許投資資金會相應增加」。
這時的關鍵詞是「上漲」。圷正嗣説:「宏觀上,要看工資上漲在結構上是否持續,微觀上,要看企業的經營改革是否真正提高了資本效率」。
今年的春季勞資談判結束之後,日本企業的工資漲幅超過3%,創下約30年以來新高。明年春季是否持續將是下一個門檻。如果成為必須繼續提高工資的前提,企業的價格戰略自然而然也會改變。
要想讓企業接受漲價,應該優先打造具有優勢的領域。因此,經營資源也將集中。如果以通貨膨脹為前提的齒輪開始轉動,可能會引起收益率提高這一迴圈。
便利店正由店舖數量的多少轉向更高附加值的商品戰略。東京迪士尼樂園採取的戰略是寧可減少遊客人數也要提高門票價格。變化的萌芽已經破土。
尼得科2023年4~6月的合併純利潤同比增長了55%。尼得科會長兼首席執行官(CEO)永守重信也解釋説:「産生這些利潤的原因是技術創新,並不僅僅是因為漲價」。
不過,國外投資者之間確實對日本企業改善資本效率仍持有懷疑態度。「安倍經濟學」下的行情也是日元一停止貶值,凈資産收益率(ROE)就下跌。投資者的期待變成失望,於是轉向拋售日本股票。
智利的養老金基金也在「安倍經濟學」時,一度提高了對日本股票的分配,但最終減少了日本股票。投資者越是著眼於長期,「越希望看到證據」。
第1波時,也有很多對原來日本股票不太熟悉的「遊客投資者」。如果只是因為便宜,離開也會很快。關鍵是日本的工資和利潤率能夠「上漲」,就有望成為持股時間越長、股票越有價值的市場。這將成為從頂層擺脫泡沫最高點的條件。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藤田和明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