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盛內需拉動印度股市在最高位徘徊

2023/09/21


  印度股市正在最高點附近徘徊。由於經濟增長帶來的內需擴大,消費概念股起到拉動作用,代表性股指SENSEX指數繼7月之後,在915日再次刷新歷史最高點。受股價上漲影響,在日本國內,投資印度股票的投資信託的資金流入也在增加。

  

     

  20日的印度SENSEX指數收於66800點,比前一個交易日(19日休市)的18日下跌1%SENSEX指數從91日開始連漲11天,15日創出歷史最高點(67838點)。有分析認為除了獲利拋售之外,加拿大總理特魯多18日表示,在6月在加拿大國內發生的錫克教領導人被殺事件中,「印度政府在幕後參與」,這也被認為是利空因素。

     

  SENSEX指數由30只在孟買證券交易所(BSE)上市的股票組成,孟買證券交易所作為亞洲歷史最悠久的交易所而聞名。

    

  拉動指數上漲的是消費概念股。與2022年底相比漲幅最大的是塔塔汽車(上漲65%)。塔塔在純電動汽車(EV)領域的領先優勢明顯。漲幅最大的10家公司中還包括汽車巨頭馬辛德拉和瑪魯蒂鈴木。印度8月的乘用車銷量創出當月曆史新高,SUV等高價位汽車銷售強勁。

    

  

  開展香煙和食品等業務的ITC也因高價位香煙等表現強勁,股價較去年底上漲36%。瀚亞投資(Eastspring Investments)的營業行銷本部長面谷祥友表示,「對於像ITC經營的日用品,購買比以前貴一點的東西的消費行為正在擴大」。在經濟增長和工資上漲的背景下,印度高端消費的擴大也推高了消費股。

   

  印度人口增加,國內市場持續擴大。個人消費佔國內生産總值(GDP)的6成,大幅超過以房地産投資拉動經濟的中國(個人消費約佔GDP4成)。旺盛的個人消費起到拉動作用,印度儲備銀行(央行)預測稱2023財年(20234月~20243月)的GDP增長率將為6.5%

    

  海外資金流入印度股市

     

  另一方面,IT相關産業雖然是佔SENSEX構成比例15%的重要産業,但受到歐美市場前景堪憂的影響,很多印度IT股票處於比高點大幅下跌的水準。IT巨頭Infosys的股價以4月為底部持續上漲,但仍比2022年底低1%

  


      

  印度還擁有期貨和期權交易總量排在世界第一的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NSE),NSE編制的由50只主要股票構成的Nifty50指數也在915日創出新高。由於在孟買證券交易所(BSE)和國家證券交易所(NSE)重覆上市的情況也很多,所以Nifty50指數與SENSEX的走勢相似。從印度股市整體來看,2022年新開設了2500萬個投資帳戶,國內投資者投入了約3萬億盧比(約合人民幣2632.35億元)。

      

  與此同時,海外資金的流入也推動了印度股市的上漲。外國的個人投資者原則上不能買賣印度股票,因此資金主要通過投資信託流入。18月共有1650億美元資金流入全球的印度股票交易所交易基金(ETF),達到去年同期的2倍。

   

印度孟買的汽車銷售店

   

  日興研究中心(Nikko Research Center)資産管理研究所的副所長藤原崇幸指出,「此前明顯偏重美國的投資者因美國前景不安而尋找其他投資對象,在此背景下印度受到關注」。預計印度將吸引期待高回報的此前投資美國科技股等的投資者。

      

  在日本國內,印度股票投資信託的人氣也在上升。由於日元兌盧比持續貶值,以日元計價的SENSEX指數比2022年底上漲23%。日興研究中心的統計顯示,在日本國內的主動型投資信託中,18月有4668億日元流入投資印度的信託。與2022年流出196億日元相比,趨勢發生很大變化。

     

  宗教問題等投下陰影

     

  印度較早出現通膨率下降的跡象,由於早期降息的預期,通膨率在7月就已創出了新高。由於天氣惡劣,農作物等食品價格上漲,7月的通膨率同比上漲7.44%,股市進入調整局面。但8月的通膨率降至6.83%,低於市場預期,SENSEX指數截至915日比2022年底上漲12%

        

  雖然印度股票市場表現強勁,但對上市公司治理的擔憂也很深。圍繞從事基礎設施相關業務的印度新興財閥阿達尼集團,以做空手法著稱的美國投資公司興登堡研究(Hindenburg Research1月針對財務造假和操縱股價問題提起訴訟,相關概念股聯袂下跌。

     

  三井住友DS資産管理公司的專家三牧洋介指出,「阿達尼財團旗下有很多公司,還存在集團間的資金週轉等獨特的商業慣例。公司治理方面良莠不齊,篩選也很重要」。

    

  在政治方面,印度圍繞宗教等的問題加劇,消極因素也越來越明顯。美國人權組織「自由之家」2021年把印度政治狀況的評價從「自由」下調至「部分自由」。

    

  如果印度政府和企業各自的治理問題被厭惡,流入的海外資金有可能逃離,這一點需要加以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小河愛實、花田亮輔 孟買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