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漫畫之變(5)漫改經濟圈在擴大
2019/04/10
在2019年的冬季日劇中,《Trace~科搜研之男~》、《初戀那一天所讀的故事》、《特攝GAGAGA》……。這些作品的共同點是均是由漫畫改編。應該有很多觀眾對原作並不熟悉。
長大成人後漸漸不再看漫畫的日本人不在少數。但是,我們身邊來自漫畫的事物比比皆是。儘管紙質雜誌和單行本的銷量下滑,擅長通過情節、人設和分鏡來講故事的日本漫畫具有成為內容産業核心的力量。
日本數位內容協會(DCAJ)發佈的《數位內容白皮書》顯示,2017年內容市場整體的市場規模約為12.48萬億日元,同比增長101.4%。雖然連續6年保持增長,但是漫畫的佔比卻很小。包括電子書在內的漫畫整體市場規模僅為4330億日元,下滑至上年的97.2%。
即便如此,京都精華大學漫畫産業論客座教授中野晴行(64歲)仍強調,如果加上漫畫衍生出的電影、電視劇和商品等,則「不會少於3萬億日元」。
這樣的「漫畫經濟圈」成為日本內容走向海外的武器。中野表示,「如果漫畫不行了,其他內容也會衰退。日本的優勢就是漫畫」。
在趨於萎縮的漫畫市場上,是誰在培養未來的漫畫家呢?實際上日本存在「漫畫家培養體系」。
![]() |
人們前往在東京Big Sight國際展示中心舉辦的Comic Market(2018年12月,東京都江東區) |
「別擠!」
2018年12月29日,從東京臨海線國際展示場站的檢票口同時湧出幾百人。他們是為了參加在東京Big Sight國際展示中心舉辦的「Comic Market」。為了應對「日本國內最大的漫畫盛典」,不僅列車班次增加,車站工作人員和警察也嚴陣以待。
包括從北海道、沖繩和海外遠道而來的人,3天時間的觀眾人數達57萬人次。業餘作家的同人組織帶來的數千部作品在幾小時內宣告售罄已是司空見慣的場景。據悉,該展會的經濟效果達180億日元。
從人氣同人組織還會誕生專業作家,這對日本的漫畫文化構成支撐。運營團體介紹稱,在海外也很有人氣的《鋼之煉金術師》的作者荒川弘、引發粉絲去「聖地巡禮」的《輕音少女!》的作者Kakifly等就是在Comic Market上成名的漫畫家。
![]() |
柴門文(右二)和大學的漫畫研究會成員 |
創作了《東京愛情故事》等作品的柴門文在御茶水大學漫畫研究會時代也是參加Comic Market的人之一。她表示:「在那裏遇到了真心交流漫畫的朋友。成為我出道的契機和人生的轉捩點」。
另外,來日本學習漫畫技術的外國人也不在少數。
京都精華大學2017年度開設了新一代漫畫課程的必修課「繪畫技法」。一年級的40名學生中,有28名為中國等外籍留學生。中國籍學生小尹(音譯,20歲)在這裡學習恐怖和科幻題材漫畫的繪畫技法。他説自己高中時就想來日本學習漫畫。
![]() |
中國籍學生小尹(音譯)使用數位繪圖板畫畫(京都市左京區) |
京都精華大學的中野教授表示,「雖然日本擅長創作,但不擅長推廣」。過去漫畫雜誌相互競爭,現在與漫畫APP和海外勢力競爭。如何發揮日本培養的繪畫技法並對外推廣呢?漫畫産業的霸權之爭才剛剛開始。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大元裕行 岩澤明信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