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就業人數比新冠前少了27萬
2023/02/02
人手不足成為日本經濟復甦的阻礙。2022年的就業人數並未恢復到新冠疫情前2019年的水準。人口減少和老齡化加速産生了影響。也有人指出,用補貼來穩定就業機會的新冠對策妨礙了勞動力向增長産業轉移。亟需加快轉向有效利用潛在勞動力的政策。
日本總務省1月31日公佈的勞動力調查結果顯示,2022年的平均就業人數為6723萬人,僅比上年增長10萬人。與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仍少了27萬人。
![]() |
從月度數據(季節因素調整後)來看日本的就業人數走勢,可以清楚看到新冠疫情前後的變化。2019年12月,就業人數超過6780萬人,第一次發佈緊急事態宣言的2020年4月猛跌至6664萬人。
第2波疫情後的2020年11月恢復到了6739萬人。2021年每當疫情再次蔓延,就業人數就下跌,一直沒有超過這一水準。防止蔓延等重點措施在日本全國結束後的2022年4月以後,就業人數也不超過6750萬人,距離新冠疫情前的水準還很遙遠。
如果企業不能確保需要的人手,經濟將難以恢復正常。非常期待復甦的日本住宿和餐飲服務業目前的就業人數只有381萬人,比新冠疫情前少40萬人。各餐飲企業對開新店猶豫不決。
日本勞動力沒有恢復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減少。2022年15歲以上的人口比2019年少了74萬人。
![]() |
日本的招聘海報 |
新冠疫情前,退休後的日本老年人等紛紛開始重新出來工作。這種趨勢隨著疫情蔓延而中斷。SMBC日興證券的宮前耕也分析稱,「曾起到帶動作用的老年人的勞動參與率增長緩慢」。如果勞動參與率觸頂回落,隨著經濟恢復正常,日本的人手不足可能會變得嚴重。
招工和求職難匹配也是絆腳石。一半員工是外國人的翻譯軟體開發企業八樂(位於東京都澀谷區)的人事負責人表示,「僅在日本招聘,無法確保到兼具業務所需的英語能力和編程能力的人才」。
在日本,正值盛年的30~40多歲男性的就業率仍低於疫情前。被認為可能存在待遇條件不匹配的例子。家電量販店傳出了一種意見稱,「為了應對數位化,強化了IT類人才錄用體制,但以現有的工資體系,無法確保符合要求的人才」。
還有一個問題是,政策對順應社會變化、完善勞動環境造成了阻礙。
圍繞用於支援企業向員工支付停工津貼的「雇用調整助成金」,也有新冠疫情下通過特例措施增加金額的原因,助成金的決定支付額超過了6萬億日元。有分析認為,雇用調整助成金起到了應對危機的安全網的作用,使疫情擴大初期的失業率上升幅度降低了2個百分點以上。在這種背景下,勞動力向需求增長的行業轉移的動向推遲。
目前只有部分領域的就業人數增加。以醫療福利領域為例,2022年平均達到908萬人,比疫情前增加7%。此類行業以女性勞動者居多。所有行業的女性就業人數達到3024萬人,創出有可比較數據的1953年以來新高。
今後,日本需要在更廣泛的領域創造能讓各種各樣的勞動者大顯身手的環境。根據企業和勞動者雙方的需求進行再培訓,以及提供勞資匹配支援等將成為重要課題。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